古代灭火工具
唐代
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种叫做水袋的灭火器。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绑起来,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
宋代
宋代有关消防的法律基本照抄唐律,为做好消防工作,除了立法,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消防队。
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军巡铺的铺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不但消防救火技术过硬,还很有责任心。
在救火时,铺兵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运水的、有灭火的,还有救护居民的。因为组织得好,每遇火灾,军巡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扑灭火势,而且还不会劳民伤财。
除了救火,军巡铺还负责防火,每到夜晚,铺兵就要深入街头巷尾检查消防情况,并提醒居民注意防火。
灭火工具·水囊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军巡铺配备有各种灭火工具,如大大小小的桶、斧锯、梯子、绳索等,应有尽有。而水囊是宋代消防队最常用的灭火装备。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南宋都城要道设有消防部队
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主要街道都驻扎有一支称为“防隅军”的消防部队,整个城市的消防队员有千人之多。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套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听从指挥、奋力救火的人,给予奖赏;在救火过程中受伤的人,可以放假养伤;而玩忽职守或贪生怕死之徒,则要依军法治罪。
明清
紫禁城内放水缸
以备救火之需
明清两代有规定,凡是故意放火烧自己的房子,却烧着了其他人的屋子和财物的,要将纵火者发配到边远之地充军。
作为明清两代国都的紫禁城,由于里面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极易着火,为了以备救火之需,便在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为“太平缸”或“吉祥缸”,当时共有308口这样的大缸。
水缸的水每天都要更新,防止有异味、生蚊虫。
到了冬天,水缸要“穿棉衣”保暖,如果天气特别冷,则要给水缸烧炭加热,防止缸里的水结冰。
灭火工具·水龙
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就能灭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