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没有办法了,或许是有其他的想法,靖难开始之后,自己的父亲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宁王,不过却没有得到宁王的回应。甚至自己的父王拿出了平分天下的条件,宁王也是拒绝的。
不过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在走一条路,宁王妃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宁王妃提出的条件,不但不是关于宁王的,而是关于朵颜三卫的。朵颜三卫愿意辅助燕王夺取天下,宁王妃也愿意说服宁王,但是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后将大宁卫永久封赏给朵颜三卫作为驻地。
也是因为这个条件,朵颜三卫派出了三千亲卫,组成了静难军骑兵的主力。一路上陪伴燕王朱棣征讨南方,最后燕王朱棣登基为帝。到了朱棣继位之后,或许是为了限制宁王,又或是觉得大宁卫距离北京太近,而朵颜三卫又是外族,答应的条件并没有兑现。
因为这个原因,朵颜三卫直接倒向了鞑靼,联合了鞑靼当时的首领阿鲁台,不断的侵扰和袭击大宁。
永乐皇帝在继位之后,曾经连续三年亲征,攻打鞑靼阿鲁台的同时,也曾率领部队深入裂儿河流域,打击阿鲁台的朵颜三卫,杀了不少人,直接剿灭了很多小部落。
只不过这样的办法,并没有使朵颜三卫屈服,反而造成了更加强烈的抵抗。从明朝初年开始,一直到明末,朵颜三卫一直都是鞑靼安插在大宁一代的钉子。直到后来后金崛起,朵颜三卫的实力依旧非常的强劲。
等到自己的大哥继位,根本没来及制定政策,自己就挂掉了,而在继位的宣宗,笃信文官那一套,对外军事野心不强。军户制度的漏洞也逐渐展现了出来,导致边防松懈,预警薄弱,朵颜三卫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一直向南推进。
等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就更没有精力顾及朵颜三卫了,朵颜三卫的实力急剧膨胀。自大宁到喜峰口,近宣府,这里是朵颜三卫当中的朵颜卫的地盘。从锦州到义州,在历广宁,一直到辽河,全都是泰宁卫的地盘。从黄泥洼遇沈阳到铁岭,则是余福卫的地盘。
朵颜三卫的实力何其强劲?不但占领了后世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还占领了东北,只留下辽东沈阳辽阳山海关一项还在明军的手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金崛起,三方在辽东混战,或许说是朵颜三卫和后金抢地盘。明军后来连沈阳辽阳也弄丢了,只能退守山海关。**哈赤联姻科尔沁部落,打击收服了朵颜三卫,实力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有了崇祯初年那一场皇太极兵进北京城。
朱高煦曾经不止一次考虑过朵颜三卫的事情,如果没有朵颜三卫的牵制,朝廷是不是就可以全力的进取鞑靼?还是明宣宗和英宗的政策的问题?仁宣之治带给大明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自己在位,要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大明对塞外作战一直采取守势。明军不能出塞已经成了铁律,漫长的边境线,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对鞑子骑兵的袭扰,每年边军耗费钱粮无数,难道真的不能将他们全都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中?
“郡王,在想什么?”看着朱高煦有些走神,张玉还以为朱高熙在想辽东的事情,不由笑着问道。
朱高煦顿时回过神来了,略带嘲讽的笑了笑,自己现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高阳郡王,不觉得想太多了?将乱七八糟的心思甩出去,看了看张玉:“将军,你觉得朵颜三卫会叛乱?”
张玉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这个世界上最男猜度的就是人心,难说啊!一旦朵颜三卫叛乱,协同耷拉帖木儿打回来,咱们怎么办?虽然我手下有五千六百人,可是真的面对近万鞑子兵,还是无能为力啊!”
听到这里,朱高煦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抬头看着张玉:“朵颜三卫能够拿出多少骑兵?”
在朱高煦的记忆力,朵颜三卫派给自己父亲的是三千精锐骑兵,难道朵颜三卫就这么一点力量?不太可能吧!如果只有这么一点力量,后面进攻明朝也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困扰啊!
“朵颜三卫多了不敢说,最强的兀哈良卫,也就是朵颜卫,如果尽全力,凑出六千骑兵是没问题的。”张玉想了想,给朱高煦解释道:“他们和咱们一样,他们整个部落的男子全都是战士,即便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能骑上战马,挥舞战刀。”
“平时就是放牧养马,一旦有了战士,那就是所有男子整装出发。”张玉见朱高煦还在想,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单论青壮年,朵颜卫也有两千左右。”
朱高煦点了点头,既然朵颜卫的实力如此,那么其余两卫即便是弱一些,恐怕也弱不到哪里去。
那岂不就是说他们凑一凑能凑出一万的骑兵,精锐也能凑出五千?加上耷拉帖木儿的人马,真的不能小觑。如果不进攻大宁,转而来进攻自己父亲的队伍,大战在彻彻儿山爆发,结果很难预料啊!
“希望宁王那边能有所防范吧!”朱高煦看了一眼张玉,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张玉一愣,看了一眼朱高煦,沉吟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郡王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宁王不同于燕王,是一个比较短视之人。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出兵决战的魄力。”
朱高煦一愣,没想到张玉给宁王的评价居然是如此?不过想到他在靖难当中的表现,也确实如此,的确没什么表现的地方。
“一旦朵颜三卫叛变,或者被攻击,宁王虽然不会在大宁按兵不动,但是想让他出兵直接进攻决战,基本没有希望!”张玉没有理会朱高煦怪异的目光:“宁王最先发现的鞑子踪迹,第一时间上奏南京,结果巡边的却是燕王,可见皇上心里也十分的清楚。”
一句话,将朱高煦噎住了,想在说什么,实在是没有了底气。
“将军,你找小王来,似乎不是和小王说这些的吧?”朱高煦猛然反应了过来,张玉如此详尽的和自己说着情况,难道就是为了说一说?朱高煦才不相信,有这个功夫,张玉还不如休息一下。
赞赏的看了一眼朱高煦,张玉心中暗自赞叹了一句,果然是高阳郡王,如此小的年纪,志虑忠纯,谨慎有谋。
“王爷觉得我找王爷有何事情?”张玉笑着坐会自己的帅位,脸上带着笑容的看着朱高煦,想要看看这位高阳郡王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
以前张玉只是觉得高阳郡王是燕王的儿子,年纪不过十二岁,没什么大不了。虽然一直有传言,燕王的这个二儿子,是一个练武奇才,弓马骑射无一不精,而且从小熟读兵书战策,是一个难得的少年英才。
不过在张玉看来,这些都是拍马屁之徒奉承的结果,根本就没放在心上,那些不知廉耻的马屁之徒,什么话说不出来?
这次见面之后,朱高煦不断的刷新着张玉对他的看法,从最初的心智成熟,稳重,能吃苦,到后来的谦逊有礼,敏而好学,极有潜力,在到现在的年少老城,胸有城府,行止有度,隐藏极深。张玉越发觉得自己面前的这个高阳郡王的不凡,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如果朱高煦是燕王长子,张玉会觉得这是燕王的福气,将来于北地继承燕王之位。至于会不会发展到割据一方,甚至造反的地步,张玉倒是没考虑,因为那朱高煦毕竟不是燕王长子。
现在的燕王长子的身体,注定不能领军作战,而这位高阳郡王却是如此优秀,很难预料将来会发生什么啊!
“很简单,张将军不过是在思虑如何解决大宁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派个人过去,稳住宁王。同时能够在关键时刻发兵进攻朵颜三卫,或者干脆就说服朵颜三卫和宁王,将耷拉帖木儿的人马留下来。”朱高煦笑着看着张玉:“不知道张将军是不是如此想的?”
张玉扶着帅案,大笑着说道:“王爷果然玲珑心思,猜得不错,那王爷以为何人最为合适?”
朱高煦也笑了,道:“派去的人地位不能太低,不然根本见不到宁王,也不会得到宁王的重视,反而会让宁王厌烦,直接误了事情。而且要能代表父王,能够代替父王做一些决定,事后父王也不会怪罪,同时还能让别人信服。”
“现在从父王那边派人显然是来不及,鞑子兵也不会让人带兵过来,他们就是为了牵制父王。那就只能从我们这支人马里面选人,出了张将军你,那就只能是本王了。看来张将军早就想好了,想必在给我父王的呈报里面,已经说了这件事情了吧?”朱高煦笑眯眯的看着张玉,等待着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