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
一声婉转的猫叫,让薛明顿时愕然。
扭头间,两三只白白的小猫正在花木中滚做一团,慵懒而又呆萌。见到生人,这几只肥嘟嘟的小白猫倒是一点儿也不害怕,而是瞪着湛黄的眼珠盯着薛明猛瞧。
当真是有两三只猫的,却是忘了,猫狗是冤家。
透过薄薄的屏风,薛明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人影。想来,这是要隔着屏风跟自己说话了。薛明却是有些微微失望。
莫看郑皇后如今在后宫中像是个透明人,但是她却是更印证了一句“不争更甚争”的话。原本历史上,赵佶坐皇位数十年间,无论是宠信韦贵妃也好,还是在后来宠信大小刘氏也罢,郑皇后的后位却一直都是稳如泰山,没有任何人能动摇的。甚至是直到靖康之难,这皇后之位一直都是在她的手里的。
当然,最后谢皇后还是落得个成为金人俘虏的下场。
不过让薛明意外的是,翠儿似乎没有就这样让薛明隔着屏风跟郑皇后说话的意思。
这翠儿就是引着薛明进这座宫殿的婴儿肥小宫女的名字了,路途虽然不远,翠儿也显得很是害羞,但是薛明倒还是问出了这妹子的名字。
能在皇后寝宫中,大胆跟皇后的贴身宫女搭讪还能问出名字,薛明倒也觉得挺好玩的。
转过屏风,是一张矮矮的搁着明黄锦榻,一个穿着浅粉色长裙的女子斜倚在那里,一只手臂撑着下颌,腰段间自然的流露出几分风情,面目白皙,画着浅浅的淡妆,乌黑的髻用一根带着流苏的金钗盘起,除此之外却是没有任何其余的妆饰。
都说这郑皇后“性恭俭”,据说郑氏自入宫后喜好读书,章奏整理得井井有条,徽宗十分喜欢她的才华。王皇后逝世后徽宗于政和元年十月册立郑氏为后,后来有宫人为她制作冠服,郑皇后深明大义,其时国库不多,冠服又奢侈,于是命宫人改制贵妃时的旧冠。这郑皇后却说当下国用不足,制作新礼服要花不少钱,用旧的礼服改一下就行了,省下了一大趣÷阁开支。
同满头满身披金戴玉的赵佶其他几位贵妃相比,郑皇后当真是算的上简朴之极了。
双眉入鬓,粉唇紧抿,自然而然的给人几分倔强之感。
很有个性的一个女人。
这是薛明第一次见到大宋朝的皇后娘娘。这也是薛明对郑皇后的第一份印象。
本来嘛,薛明还以为这郑皇后的姿色应该一般般的,毕竟郑皇后能够得赵佶宠爱靠的还是自身比较的有才气,文采突出。而赵佶偏偏的又是个儒雅的皇帝,身上人文气质浓厚,于是他对郑氏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格外欣赏,两人还经常写一些情诗艳曲相互唱和。
文人的世界里找到一个知己是很难的,两个人在文学上能相互呼应,这应该才是赵佶喜欢她的一个原因。
所以史书上也只是用了一句“颇有姿色”来形容她而已。
不过今天看到郑皇后,薛明倒也清楚了一点儿,那就是郑皇后其实并不如外面说的那样“一般”,甚至也能算的上是中上之姿了,而且那白皙的皮肤,更是给她加了不少分。
当真是流言害人。
薛明在打量着郑皇后,郑皇后同样也在打量着薛明。不过,能像薛明这样直接正视皇后甚至能算的上是看的有些失神了的,甚至到了连礼数都忘记的人,薛明倒也算的上是头一个了。
好在,郑皇后似乎是根本就没有在乎这些东西的。
外界的传言,一些事情的真相,即便是身处这深宫之中,每日里只能在这坤宁宫的一亩三分上转悠的郑皇后也并不是都不知道的。
虽则郑皇后的出身并不好,他的父亲郑绅只是一个直省官,后来郑氏做了皇后,他才被封为太师、乐平郡王。但好歹人家现在也是贵为皇后了,这突然冒出来一两个以前不知道的亲戚啥的,也是正常的不是?
比如现在担任同知枢密院事之职的翰林学士郑居中。
郑皇后名云清,却也是人如其名,淡薄名利、云淡风轻的。而郑氏一族虽则现在已经成了大族,但却更是谨遵组训,不敢朝政,少有在朝上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之举,所以也算是汴京城中风评极佳的大族了。
其实郑云清早就想见见薛明了的,至于皇长子和福庆,那却不是她不想见,而是这俩人现在可不是她想见就能见的。
更不要说,在出了俩人中毒的那档子事情后,朝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正在盯着她,盯着她的坤宁宫的,甚至连宫闱中都有流言说是她主使的。
不过郑云清,却是坚持秉着清者自清的态度,不造谣更不辟谣,可是即便如此,她终究也只是一个柔弱的女人,而且还是名义上的一国之母,心中又怎么能没有一点儿委屈?
这一次冒然相召薛明,虽说不是她本意,不过却也是她心中早就有所想了。
薛明短短数月时间,从原本的一名不文,到现在的声名鹊起,升官如吃饭,平步青云,如果说她再没有一点儿消息和了解,那还真是愧对了她这个皇后的位置了。
如果说之前一开始薛明就能够得到个好差使,那是因为受到了赵佶的宠信的话,那么等到薛明外放一年再回到了京城的现如今,能够做到让赵佶根本离开不他甚至需要笼络他,却都是靠他自己的本事了。
即使有长公主在宫中帮衬也是不可能做到让赵佶对他那么宠信甚至不惜为了薛明对一些人做出让步的事情的吧?
如今的薛明,除了根基还浅之外,却已经是谁都不能小觑了。所以,即便薛明此刻极度的无礼让郑云清有些恼怒,却依然是没有直接的出声喝斥薛明。
“咳!”
耳边传来了翠儿适时的一声清咳,让薛明情不自禁的一个激灵。
却是翠儿现了正云清眼中的不悦之色,连忙出声打算提醒下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