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此物甘平无毒,能调理脾胃,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在印加当地又被人称之为‘长生果’,有着‘素中之荤’的美誉,其营养功效可与鸡蛋、肉类相媲美!”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和张辅等人对花生感到很惊奇,因此有条不紊地解释着,“此物食法多样,生吃祛痰,煮熟润肺止咳,炒熟则上火生痰。”
“另外,此物可以榨油,食之能够健脑强身,大有裨益,实乃上等佳品。”着,李云天剥开了一个花生壳,取出里面的两粒饱满的花生仁放在手掌上,向宣德帝道,“皇上请看,这就是壳里的果子,臣尝过,清醇爽口,别具一格。”
之所以花生是长生果,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功能非常重要,花生可以调理脾胃,使人的脾胃功能增强,那么人自然就会生长的比较强壮,同时也可以减缓衰老。
在场的众人纷纷狐疑地望着李云天手里的花生仁,显得有些难以置信,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花生竟然会有如此的功效。
“镇武伯,另两个袋中是何物?”宣德帝觉得这个花生很有意思,倘若真有李云天所的效用,那么大明百姓的体质无疑将会得到加强,他瞅了瞅李云天手中的那两粒花生仁,随后饶有兴致地问道,想知道除了花生外李云天还会给他带来什么惊喜。
李云天清楚现在无论是宣德帝还是杨士奇、张辅等人都没有尝尝花生仁味道的意思,于是将手里的花生仁往嘴里一抛,一边嚼着一边打开了下一个袋子,从里面取出了一个一个通体遍布金黄色硬颗粒的圆锥形物体,物体的端还有一些红须。
“皇上,此物名叫玉米,既适合暖湿气候,又是旱作作物,不仅亩产粮食高,而且叶、茎还可以作饲料来用,无论是北方平原还是西南山地都能种植,使得百姓的耕地面积大幅度提高。”
李云天举起手里的玉米,沉声向宣德帝介绍着,“皇上,它可在黄河流域和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与冬麦轮作,一年两熟,提高收成。”
杨士奇和夏元吉等人闻言不由得面露惊喜的神色,如果李云天所属实,玉米高产、早熟而且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那么它的出现无疑使得大明境内广大的山地、丘陵和沙地都得到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的面积,进而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解决百姓的口粮。
“皇上,此物不仅可以煮熟食用,而且也可磨成面粉。”最后,李云天总结了一句,将玉米和花生都放在了宣德帝的摆着御膳的桌上。
宣德帝伸手冲着花生和玉米一指,金英就连忙过去将它们拿过来交给了宣德帝,宣德帝放在手里仔细查看了一下,视线落在了李云天手中最后一个袋子上。
在众人饶有兴致地注视下,李云天掏出了第三个袋子里的物体,是一个香瓜大的红皮之物,看上去沉甸甸的样子。
“皇上,此物名为山芋,又叫番薯,耐瘠土、耐旱,亩产粮食可过千斤,其茎叶可当饲料。”
举起手里的那个红皮之物,李云天沉声向宣德帝道:
“据臣所知,此物宜于生长在高温潮湿之处,我朝南方皆可种植,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只要完善薯种收藏,使其能度过寒冬,那么即可在北方种植。”
“亩产过千斤?”听到这里,夏元吉不由得惊讶地了一句,大明湖广地区一亩上等良田也不过亩产优等稻种原粮五百斤而已,而李云天手中的番薯竟可超过千斤,实在是匪夷所思。
原粮亦称“自然粮”,指未经加工的粮食的统称,例如稻谷、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蚕豆、豌豆等,通常具有完整的外壳或保护组织,在防虫、防霉以及耐储性能方面都比成品粮高。
与原粮相对应的就是“成粮”,亦称“加工粮”,指的是原粮经过加工脱去皮壳或磨成粉状的粮食,例如如大米、米、面粉等,由于原粮品种品质不同,原粮转化为成粮的转换率是七成到八成之间。
李云天并没有夸大其词,据乾隆十三年江西大庚知县余光璧的记录,其辖地内番薯每亩可收三四千斤。
山东布政使陆耀在乾隆五十年之前所著的《甘薯录》中也有记载,种植红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镇武伯,今年此物收成如何?”杨士奇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随后沉声问道。
他这么一开口,立刻使得在场众人齐刷刷地看向了李云天,李云天今年可是让人在湖口县种过番薯,应该有产量。
“据下官得到的通报,下等田地亩产量是一千斤,中等田地亩产量一千二百斤,上等田地亩产量一千五百斤。”
李云天早已经有了应对,从容不迫地回答,“由于番薯内含水甚多,故而按三折一的比例折算原粮,可得下田亩产三百三十斤原粮,中田亩产四百斤原粮,上田亩产五百斤原粮。”
不过,因为番薯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故而蛋白质含量很低,通常都用于佐食,并不适合作为主食。
由于番薯可在不同季节种植,尤其是在南方,故而可以用来救灾,徐光启《农政全书》,“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
番薯适合在某些山地或沙地种植,可以帮助穷人糊口,有文献:“每日三餐,富者米饭,贫者食粥及地瓜”。
将番薯作为主食的地方通常是相对贫穷的地区,如果有更好的选择的话人们是不会将番薯作为主食的,但可用来制作淀粉、酿酒以及用作饲料等,是一种绝佳的辅食,以解决百姓的口粮。
轰的一声,李云天的话刚落,现场就不由得爆发了一阵的骚动,杨士奇和张辅等人禁不住大吃了一惊,也顾不上宣德帝在一旁,窃窃私语地议论着番薯的产量,觉得匪夷所思。
“皇上,番薯初种我大明,改善种植条件,积累种植经验后,产量还将得到提升。”在众臣声的议论声中,李云天不由得提高了音量,向面露愕然神色的宣德帝沉声道。
“镇武伯,此事事关重大,万不可有丝毫的差错。”这时,夏元吉先回过神来,郑重其事地嘱咐李云天,神情显得有几分激动。
他掌管户部,自然清楚李云天所的花生、玉米和番薯对大明意味着什么,不过由于这件事情太过突然,已经超过了他的理解范畴,故而有些怀疑李云天夸大其词。
“少保,皇上面前下官不敢打诳语,所言句句属实。”李云天将番薯交给一旁的一名内侍,冲着夏元吉一拱手,沉声回答。
“恭喜皇上,只要这三种农物在我大明耕种开来,不仅强健百姓们的体魄,还能大幅提升他们的口粮。”
见李云天神情坦然,目光坚毅,站在夏元吉身旁的骞义随即冲着宣德帝一拱手,高声贺喜道。
很显然,花生能强身健体,玉米增加了耕种面积,而番薯提高了粮食产量,将使得大明百姓能填饱肚子,强健体格,意义深远。
俗话的好,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的郡王首先所要面对的就是百姓们的吃饭问题,如果百姓们忍饥挨饿,那么国家肯定就会陷入动荡中。
另外,大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以现有的耕地和农作物,很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人口继续增长所需要的粮食,而李云天恰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必将使得大明越来越繁荣富庶。
“恭喜陛下。”听闻此言,杨士奇和张辅等人冲着宣德帝一拱手,齐声道贺。
正如李云天先前所的那样,他此番进宫是要向宣德帝报喜,而目前看来他所奏报的事情确实是一件不得不扣的大喜事,对大明将有深远的影响。
“镇武伯,这些农物何时能让百姓们种植?”在众臣们的道贺声中,宣德帝的心情无形中也好上了许多,剥开了手中的一个花生壳,取出里面的花生仁把玩了一番,语气有些迫切地问道。
“禀皇上,臣准备先让讲武堂的军户试种两年,摸清这些农物的习性,然后在向全国推广。”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随后向宣德帝一拱手,宏声道,“鉴于讲武堂的军户现在都聚集在京畿地带,故而臣希望骁武军能在江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军户中募集一批军士,以确保能在全国各个地域都试种。”
“好,朕依你所奏。”宣德帝闻言想不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他去讲武堂京郊大营巡视过两次,对大营中骁武军的军容和气势十分满意,巴不得大明有更多这样的精锐之师。
“太师,你是军阁首辅,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军阁来办,此事事关我大明未来之国运,一定要让试种顺利完成!”
随后,宣德帝转向了张辅,郑重其事地嘱咐道。
“皇上放心,臣一定妥善处之。”张辅向宣德帝一拱手,高声回答。
他对李云天所之言十分期待,想知道花生、玉米和番薯是否真的像李云天所的那样神奇。
“镇武伯,依你之见,交趾之事我军是战还是和?”随后,宣德帝放下手中的花生仁,不动声色地问李云天,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经过李云天刚才的那番贺喜后,宣德帝想到了现在的正事,故而再度开口问李云天的意见。!^!
%77%77%77%e%64%75%0%0%e%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