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 > 历史军事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三百六十四章 江淮战役(一)

第三百六十四章 江淮战役(一)(1 / 1)

西方的基层军事教育,军校只是承担一部分。战时军官的补充,除了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以及从优秀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而国内在这一点,至少在短时间还是无法弥补的。

日本人的最基础军事教育,应该说做的相当不错。至少在战争初期,他们后备军官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到眼下穷途末路阶段,后备军官的水平也不差。但是他们过于区分军官与士官之间的差别,那些经验丰富的士官,百分之九十九只能一辈子都当士官。

宁愿选择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突击培训的军官,日本人也不愿意从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这就是日本人在军官培养方面最大的失误。但这并不说明日本式的军官培养理念,就真的一点无可取之处。

尽管苏式的军事教育体系,划分的有些过细,并不有利于一个基层指挥官全面能力养成。至少在团一级以下部队,甚至师一级的各级指挥员,也只能负责自己的兵种指挥。但毕竟在符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满足了部队最基本的需要。

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合成部队阶段最基础编制,也是中级军官与高级军官衔接最关键的团一级,以及团以上军官的合成培养。在国内教育水平还远不如,当初国内战争刚结束的时候苏联情况之下,这个体系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而且郭炳勋也知道,杨震尽管支持自己去搞教育,但是不会同意自己去担任一个步兵学校的校长。事实上作为抗联的参谋长,很清楚抗联军事干部培养弱点的郭炳勋,也不得不承认杨震的这个着眼点很准确。沉思了好大一会,郭炳勋最终点了点头。

郭炳勋的最终点头,让杨震暗自松了一口气。郭炳勋要在战后去搞军事教育这一点,杨震还是很支持的。但郭炳勋心中想着什么,杨震也大致能猜出来。毕竟是西方著名军校出来的高材生,对于那个培养出法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的军校,教育模式还是很信服的。

自己这个最得力的助手想去要办军校,杨震还是很支持的。建立正规的三级军事教育体系,也是杨震一直追求的。但郭炳勋的想法,在杨震看来却是很不现实。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国内是没有那个基础的。

杨震提出以苏式军事教育为基础,加上部分的日本军事教育理念,这无疑相当符合国内的现状。借鉴各方面,包括自己敌人的优点,在加上关内外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拿出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教育体系和理论,这是关系到全军未来展的战略性问题。

而郭炳勋虽说有些理想化,但是无论是能力还是眼光都是有的,这一点杨震很清楚。而且在军事教育体系上,杨震也不赞同全盘的苏式化。苏联的军事教育体系,虽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自身的缺点也在哪里摆着。

军事教育体系过于死板,划分的也是过细。就像苏军之中大量存在的,培养机枪排长的机枪学校,杨震就不是很赞同。这些基础的东西,完全可以并到步兵学校去培养嘛。还有苏联人的军事师范学校,杨震也不是很同意。

各个兵种专业从基础的兵种指挥学校,到培养本兵种高级指挥员的兵种学院,这就有些过于繁琐了。虽说日本人是自己手下败将,但至少军事教育体系的某些方面,杨震还是很欣赏日军的教育体系。

所以杨震提出了吸取日式军事教育精华,根据自身特点完善预定采用的苏式教育体系。取两种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殊途同归的军事教育理念和体系,创立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军事教育模式,

杨震认为只要说服了郭炳勋,丢掉那些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手创立了抗联高效而又简练的司令部体系,以及扎实参谋工作的郭炳勋,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办好一所合成指挥军校,杨震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搞定了郭炳勋,杨震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那几个秘密计划上。至于朝鲜战场方面,他也只是坐镇后方,而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此刻就算杜开山调动了他可以调动的大部分兵力,但整个朝鲜战场依旧只能算是局部战场。

至少在朝鲜军的主力全部投入进来之前,整体的规模也最多就算是一个集团军级别的。杨震认为杜开山的能力,至少现在看还是应对有余。所以杨震没有亲临朝鲜战场指挥,而是就坐镇在后方注视。

而在关内战场,准备了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江淮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全面打响。抗联入关部队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一部,并山东军区大部,在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北军区主力,以及活动在豫东的新四军五师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淮河防线起全线攻击。

在此次战役之中,林总表现了他一贯缜密的心思。在战前就不断的出动侦察部队,在新四军淮南和苏中军区的配合之下,对淮南日军防御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以弥补空中侦察的不足。同时在战场部署的时候,也详细的考虑到了地形上的特点。

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较适合坦克突击作战的东线为主。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部署是中规中矩的。不过杨震也清楚,以林总自身的指挥风格,他绝对不会采取这种平庸的战术部署。否则在部署阶段,也不会多次来东北取经。

不仅要走了自己指挥坦克集群的经验,还要走了抗联总部总结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大规模装甲部队使用的经验,以及一些特殊战例。还要走了陈翰章,这个抗联最好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对林总究竟暗藏了什么手段,杨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战役全面拉开帷幕后,林总亲自指挥的一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外加五个独立坦克团,并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十一个步兵师,外加山东军区四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率先于涟水、阜宁正面起强渡眼下作战。

涟水、阜宁一线正面的率先打响,也正式拉开了此次江淮战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之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反复突击。作为第一波强渡部队的五个步兵师,在山东军区一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于涟水正面打开一个十五公里长的缺口。

当然这段河道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黄河,自七年前花园口决堤,黄河沿着颍河与涡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后,这段河道已经成为黄河河道。此次江淮战役至少在东线,称之为黄淮作战更应该恰当一些。

眼下正值枯水期,在加上洪泽湖的分水作用,这段黄河夺淮后的河道水量并不大,河面也不算太宽。林总选择这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倒也算是中规中矩。相对于西线来说,集中了主要力量东线的突破口,打开的度要快的多。

在东线率先打开缺口之后,林总除了命令第一波登6部队立即向纵深展之外。快的投入后续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向两翼展开以扩大滩头阵地。同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向南岸调动了部分炮兵部队。

经过十八小时的激战,在第一批渡河装甲六旅的掩护之下。第一轮强渡的部队经过苦战,先后打退日军十余次反突击。相继收复淮河下游南岸重镇涟水、阜宁,并在淮河南岸建立起一个纵深三十余公里,南北百余公里的滩头阵地。

在扩大并稳固滩头阵地后,参战部队随即在后续渡河的装甲一师,外加两个坦克团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整个纵深防线,实施穿插、分割作战。前锋直指苏北重镇盐城,并以一部兵力向宝应方向快穿插。

就在日军手忙脚乱的向涟水、阜宁正面,被抗联打开的突破口动反击,试图重新封闭被打开的突破口时。山东军区两个师并晋察冀军区一个纵队,由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在晋察冀军区直属坦克团的配合之下。

利用整个战线日军注意力,都被于阜宁正面战场溃败吸引过去。整个阜宁以东战线,兵力已经相当空虚的机会。在阜宁以东北蔡桥一线突然再次起强渡作战。在完成渡河之后,向盐城方向起强行穿插。

在这支部队渡河并向南全线展开之后,预示着日军在淮河南岸的防线被彻底的打垮。分别从涟水、阜宁以及北蔡桥一线起突击的三路攻击部队,就像三把尖刀一样,将整个江淮之间日军防御体系彻底的打乱。

为了保证东线攻击重头戏的装甲集群,能够快渡河以及在水网地带的突击度。在战役起阶段,林总在整个东线集中了投入工兵部队的六成。携带了全军近一半的门桥和舟桥,以及三分之二的冲锋舟。

在突破口被打开之后,六个小时之内参战工兵,在涟水至阜宁的河面上,快架设起二十余道浮桥。在十一个小时之内,东线集群主力包括大量参战的坦克部队在内,所有的重装备全部完成渡河。

除了大量的舟桥部队参战之外,从抗联调到华北的二百辆美制LVT两栖登6车,也全部投入到这个方向。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第一波的突击才可以一口气投入五个师。在涟水与阜宁方向同时展开的时候,还有能力在北蔡桥一线,实施二次强渡作战。

而为了支援此次渡河作战,在涟水、埠宁正面,林总部署了九个直属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团,两个一二二火箭团,全部的二百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抗联调往关内的航空兵部队,也投入了两个攻击机大队和一个中型轰炸机大队。

在加上大量的师属火炮和队属迫击炮,以及山东军区参战的一个山炮团、一个野炮营。晋察冀军区直属野炮团,外加一个日式榴弹炮营。参战部队强大的炮兵以及航空兵,为突击部队尽快打开缺口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第一天参战部队炮兵,即射各种口径炮弹十余万。将涟水、埠宁一线日军纵深二十余公里的阵地,炸成了一片废墟。强有力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保证了强渡的顺利进行。

最新小说: 断袖相公,乖乖... 疼你入骨 我在大唐有块田 抗战:开局一本帝国成长手册 大明:史上最强皇帝 极品皇太子 [综英美]小丑竟是我自己 柯南之我懂兽语 漫天风飘絮 流放宁古塔后,我靠科举改换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