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原。
战场上空盘旋着黑烟,万千人的厮杀声一停,哪怕还有各种的声响,却显得天地猛地静了下来。残车断戈,一摞一摞的尸首,钉在人身上,钉在土地上的箭矢密密麻麻,大片的血污把一片又一片的泥土沁红,夕阳西下,残存的将士蹒跚而行,裹满兽皮的林中部族张皇四顾。
东夏的营地里,显得格外平静。
这一天的厮杀,失望的,死亡的,哀嚎的,却是被他们驱赶上去的林中部族,虽然他们装模作样地派人统计伤亡,而实际上心里却充满着幸庆,靖康国内经过严格训练的将士,一旦被激发士气,有督战阵压时,同样是排山倒海。但恐怕他们不知道,与他们激战一天,甚至可以说置于死地而拼命的,只是东夏的外军。嗒嗒儿虎刚刚带着人去战场上查看一遭下来,麾下将领们有些很忐忑、
那些林中部族伤亡太大,该不该将他们替换下来?
嗒嗒儿虎却显得格外地平静。
他今年十四岁,却见过生和死,他不怕,他需要悲壮来激发自己的热情,那漫山遍野的死伤,正符合他内心深处到处伸张的热血和渴望,如果战场不是这样的,那何来悍不畏死的英雄?
谢先令来了,在他迎接之后,提醒他说:“阿虎。尽快把林中部族撤换下来了,他们伤亡太大。而且让他们在外面过夜,就会增加变数。”
嗒嗒儿虎也想撤。
但是今天?
虽然战场残酷,但是并没有寸进,一旦撤换他们下来,就只能靠自己手里的东夏人,数量太少……一旦不能取胜,便是要败的。
他征询道:“如果是我阿爸在,他会撤吗?他会怎么做?”
谢先令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他让左右避让,再次询问谢先令。谢先令想了一下说:“你阿爸总能激起人起来奋勇作战,而总能让敌人无心作战……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力量。如果你阿爸在,必定不会如我们这般作战。他在乎人命,这种一天下来,绞肉一样的战事,他多半不会去打。”他用期待一样的眼神望着嗒嗒儿虎。
嗒嗒儿虎却说:“我能。”
他说:“我喜欢硬碰硬……当然,我也在乎人命,所以不会让我们自己的将士浪战。”
正因为这一折,他又说:“谢阁老。再让林中部族顶一天吧,第一天他们还有侥幸,第二天,他们就知道自己必须拼死。而靖康人被他们捋了锋锐,等打通北平原,就可以由我们自己人上了。”
谢先令说:“你想没想过从喜峰口绕过去,直扑敌人的后方?”
嗒嗒儿虎说:“想过。但是太远,绕去太远,而且我们不能分兵。”
谢先令说:“喜峰口有一千精兵,也是敌人攻击的方向,如果你遣两到三千人去喜峰口,在敌人没有围困关城之前,让这一千精兵驰骋敌后,却是可以乱敌的。”
嗒嗒儿虎说:“要是一开始就这么做还好,现在太晚了,咱们在这儿和靖康人打了好几天,这时候再去喜峰口,那就……”
他还想说什么,帘子被人掀开,狄阿雪走进来。
嗒嗒儿虎本来还在坐着,立刻跳起来,喊道:“阿姑。”
狄阿雪要求说:“阿虎,你快把林中部族换下来吧。我听说他们死了上万人,更不要说伤者,兵法有云,损折过半的军队,就不能再作战了……何况他们刚刚投降。他们会不会因为被迫作战,反叛我们呀。”
谢先令其实也是这意思。
很多东夏的将领也多有顾虑。
嗒嗒儿虎说:“我刚刚接受参士们的建议,去了战场,召集抚慰他们的首领,奖励今天奋勇杀敌的勇士,许诺金银财货,子女牲畜……告诉他们,这种苦战也是我们意料不到的,让他们再坚持一天,我们东夏的十万援军正在赶来。所以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不会有危险的。”
谢先令认为他这一点特别好,和他阿爸一样,能够和声静气地与人交谈,似乎比他阿爸还能从谏如流。
他们屈从了。
不屈从也没有办法。
东夏兵力太少,而且是拼凑起来的,并不是精锐的府兵营兵。
嗒嗒儿虎很多决策都是与参士们合议过的,每一步都超出了他的年龄,思虑成熟而且缜密。
就像是刚刚的劳军。
此时林中部族还是生军,非大智大勇者,谁敢亲自上去?
所以,这都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只是谢先令还是隐隐觉得,嗒嗒儿虎所作所为,几无挑剔,只是欠缺了一点儿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细细想想,自己也哑然失笑,不知道自己这种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也许跟在狄阿鸟身边太久,每一次狄阿鸟都在翻云覆雨,化腐朽为神奇的缘故吧。
他和所有的将士们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只需撑几天,大王很快就带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回来,一回来就会逆转形势。
他们有这样的期盼,陶坎却是有这样的担心。
这个时候,陶坎还在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张望。
在绝对的优势面前,他选择硬啃,却是担心狄阿鸟能够赶回来。
东夏的将领并没有几个能放在他眼里,就像张铁头,张铁头看不起他,他何尝看得起张铁头?
张铁头打过很多仗吗?
指挥过多少次战争吗?
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占了关城,拔了官军衣裳,自己去讨要,他无赖一样在城墙上吃西瓜。
但是哪怕他眼高于顶,东夏将领全看不起,唯独有一人他不得不忌惮。
就是他狄阿鸟。
此人已经是一个神话。
他从家族衰败开始,闯荡天下,每到一处,鲜有沉寂,之后白手起家,利用朝廷给他的便利一手缔造了东夏国,又一手打造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东夏强兵,东伐西征,开创了一个时代。
没有他,他陶坎难以练就精兵。
没有他,就没有红衣将军这样的利器。
没有他,像拓跋巍巍那样声名显赫的枭雄不会折戟沉沙。
他令巴依乌孙,慕容垂垂,纳兰明秀……这些纵横草原的英雄无家可归,千里绕行,投奔靖康。
陶坎内心深处,有挑战他的渴望,却又从朝廷利益的角度上,担心他回来致使功败垂成。
所以,他需要迅雷不及掩耳。
所以,他需要迅速将北平原全境恢复,修葺边塞。
然而,盯着这触目惊心的战场,他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虽说一直以来铁腕治军,但一战之下,如此伤亡,令他有一种心血尽毁的难受。
伤亡数量经过初步统计,死与重伤在三万之数,很多军营都已经打残了,惨烈到统领和统领以上-将领战死四个。
远远传来几声骨器的幽怨……
他醒悟说:“这不是东夏兵。这绝不是东夏兵。狄阿鸟向高显借兵了吗?”
手底下抓的有俘虏。
他大步流星回营地,希望能问出来点什么,然而到了营地,一问,负责审讯的将领告诉说:“他们说的话,我们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他们也听不懂。怎么办?”陶坎大吃一惊,靖康言语几乎通行于世,这些外族,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那么多俘虏完全听不懂,完全没法交流?
他心里有些着急。
旁边的参军提醒说:“元帅。明天派人去问问纳兰明秀的人。”
陶坎同意说:“不能等明天,立刻就去。我们对东夏留守的兵力有过计算,若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仗还怎么打?”
他把人派去……而自己又想到了别的途径,就把东夏投降来的人叫来询问,然而这些人也不知道对面是什么人,只是告诉说:“这些人说的话接近猛语,想必特别精通猛语的人可以与他们交流。”
大概到了下半夜,负责审讯的将领一脸喜色,将他唤醒告诉说:“这些人是北方密林中的部族,被土扈特人拉去打东夏。刚刚才投降东夏。他们说东夏太强大,首领们都很害怕,就给投降了。”
陶坎转着眼珠问:“强大?东夏有我们靖康更强大吗?”
他要求说:“走。带我去。”
将领苦恼地说:“这都下半夜了,明天一早再去吧。”
陶坎固执地说:“不。必须在里头找到有价值的人,把他们放回去瓦解敌人,告诉这些部族,东夏是在派他们送死,他们能投降东夏,为何不能投降我们?难道朝廷赏赐他们的不比东夏能给他们的多吗?”
将领质疑说:“能起作用吗?”
陶坎冷笑说:“堂堂天朝,辉煌时万国朝拜,这是劝降的底气,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劝之必降。否则拿我们将士的血肉,为东夏借刀杀人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