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简单地介绍当前的形势:“陛下,陆逊铁定不会弃守夏口,诸葛谨也不会放弃蕲春。另外,据吴境的细作来报,吴国的三个造船厂正在昼夜不停地造船,预计半月之内,还会有一千多条战船来援。”
刘闪也料到陆逊和诸葛谨不会轻易退兵,略有惊骇地问道:“吴国仅剩一州之地,他们还能如些迅速地造船?”
姜维并没有说错,也没有半点夸张的成份,刘闪安插在吴境的细作也报回了相同的消息。
“大将军,按你的意思是……我军是进是退?”
“陛下,我军现在不敢轻言进退。为解三位将军之围,末将准备了上、中、下三条妙计,陛下可自行定夺。”
姜维如此说,说明他已有解关索之围的办法。
刘闪考虑到自己的战船所剩不多,而且全都被堵在夏口,更担心贸然进兵会粮草不济,于是说道:“还请大将军明示。”
姜维正色说道:“陛下,末将的上计是兵退蕲春,中计是维持现状。至于下计嘛,就是兵退大别山。”
刘闪一听到“兵退大别山”,马上就想到吴国境内的“山越暴民”,心里顿时就有点不舒服,不解地问道:“大将军,兵退大别山,这也算是计?”
“陛下,我军暂未取得长江航道的控制权,陆逊很快就会以大批战船封锁江面。末将让关索和吴班、张翼退入大别山,进可攻,退可守,其实也不错。”
姜维说得很有道理,但刘闪心理上还是不太认可,于是又问道:“大将军,我军已占武穴和柴桑,相当于打开了扬州的大门,为何“兵退蕲春”反而成了上计?”
“陛下,末将已经想到办法,可在10日内将诸葛谨逼离蕲春。我军占领蕲春之后,以诸葛谨拓宽后的蕲水做为防线,同样进可攻退可守。在吴军控制着水路的情况下,我军陆上粮道通畅,大军既无后顾之忧,又可设法攻取夏口,此计必属上计。”
刘闪很不想放弃已经占领的武穴和柴桑,稍加思索后问道:“大将军,如果保持现状,你有办法保证关将军和吴、张二位将军的粮道畅通?”
“陛下,现在诸葛谨可动用的战船大约四百条。在吴军新造的一千艘战船来援之前,末将可保粮道畅通。至于半月以后,还需随机应变。所以,此计乃是中计。”
只能保证半个月?姜维的话让刘闪的心凉了一大截,经过细致的思索之后,刘闪很快就理解了姜维的难处。
如今的陆逊占着夏口不退,在吴军仍然拥有700艘战船的情况下,姜维能设法保证8万大军的半月之粮,这已经很不容易。
刘闪本欲选择中计,却又考虑到年初的那场瘴疫,使得蜀中百姓和粮食生产伤了元气,本来预计在明年大举征兵,看来这个计划要大打折扣。
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半月之后的形势谁都难以预料,刘闪不想让现有的十余万老兵身处险境,于是郑重地问道:“大将军,若朕选择上计,可暂保柴桑无忧否?”
姜维已经猜到了刘闪的用意,稍稍犹豫后正色说道:“陛下,这三条计谋的兵马调动各有不同,并且宜早不宜迟。如果陛下欲兵退蕲春,末将可保下雉至柴桑的退路5日无忧。”
“好!五日足矣!”刘闪欣喜地说道:“朕欲往柴桑一行,一切就拜托大将军妥善安排!”
“陛下,此事不宜多作拖延,还请陛下先行赶往下雉,末将这就去安排!”
刘闪点头示意,姜维退出军帐后,刘闪深吸口气,然后令道:“向将军,立刻命人去趟沙羡,将貂贵人……呃……还有刘璿,一同送往下雉!”
“陛下,今江上有吴国的战船巡逻,此刻实在不宜过江,还请陛下三思!”
此行或许有些危险,但柴桑近在眼前!
等到大军兵退蕲春之后,若要再次兵临柴桑,不知要等到何时!
刘闪实在不想再等,不容质疑地说道:“朕相信大将军的部署。况且朕到柴桑之后,有吴班、张翼二位将军和两万大军护驾,有何所惧?”
“那……末将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