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
李信似有所悟道:
“所以,你在劝降书中说,可保燕王的性命,就是判断出,对于这样的亡国之君,没有了凝聚力,即使给他机会,他也很难复国了;而且,关键是秦王也会这样认为,对吧?”
王贲这回是欣赏地看着李信,笑而不语。
其实,这正是王贲高于李信之处。
所谓的能将,不仅打仗要动脑子,所谓的上兵伐谋,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国君的思想。
因为,所有的战争,不是为了拉仇恨,也不仅仅是为了多占地盘,其背后都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作用有可能适得其反。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说什么君王的脖子底下有“逆鳞”,文人和史学家们经常惋惜“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很少有人注意,这些战争也好,打仗也罢,背后的政治目的是什么。一旦目的实现,那后面的事情,该怎样演绎,是否就有了清晰的答案了呢?
就像王翦和王贲父子,上马能打胜仗,下马不问政治大隐于市,这样的能将,即使如秦王,又有什么理由杀掉他们呢?此为闲话。
见王贲笑而不语,李信接着说道:
“我有些明白了,因为当初,魏王假杀了我们的信使,在大梁抵抗的态度坚决,投降后,你担心放过他,他还会有残存的势力可用;所以,在秦王让你自行处置的时候,你就把魏王杀了,以绝后患。”
“不同的投降君主,之所以杀魏王却遣燕王,是基于对他们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判断,以及对我大秦是否构成威胁,而有所不同。这就叫做审时度势,因人而异,是这样吧,左将军?”
王贲笑着点了点头。
李信深深舒了口气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一番随将军出征,实在是受益匪浅。”
王贲谦虚道:“将军何必过谦,你我互为辅助,共同建功,何分彼此呢?”
李信接着问道:“依将军所说,那另外两个不同,又是什么呢?”
王贲不慌不忙,扳起手指继续说道:
“这第二点不同,是战意不同。”
“燕王喜身边虽有部队,但军心涣散,战意不坚。抵达襄平城外时,我观城上士卒持矛戟的姿势,已有所洞悉,所以,对燕王以劝降为主。”
“但代国却不同,现在虽然还没见到代军,但据线报,大都是邯郸城破时,追随公子嘉去代的能战之卒。将卒齐心,加上赵军历来好战,恐怕此一役,要费些周折,需做周密的计画和准备。”
李信一听,倒乐了,道:“那很好,棋逢对手,大可一战。”
王贲笑着看着李信道:“将军渴望一战,很好,下面的不同,正对将军有用。”
“噢?”李信的眼睛一亮,期待地看着王贲。
王贲接着说道:“其三,是地势不同。”
“此次伐燕,基本是平原和丘陵,尤其以平原居多。而代国多山地,属于半山之城,四周地势起伏,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倒适合灵活用兵。”
李信若有所思,问道:“将军可是说,出奇兵?”
王贲点头,赞许地笑道:“将军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正有此意。”
“此次攻代,我们依旧采取诱敌之策,将军是否愿意,再领前军出战呢?”
李信眼睛睁得好大,难以置信地问道:
“左将军之意,仍然信任我,由我打前阵,实施诱敌?”
王贲笑着看着李信,随后深深点了一下头,道:“然。”
李信不由得立起,对着王贲行了一礼道:
“左将军对信前次违令,不仅不究,而且再次委以重任,信实在愧不敢当。如蒙再次领前军,定当严格遵循将令,不再造次。”
王贲连忙起身还礼,挽起李信的胳膊道:
“将军言重了,此次伐代,虽然比燕国难办一些,只要你我紧密配合,计画周祥,量代国也无甚大作为。攻取代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李信叉手道:“一切听左将军调遣。”
王贲示意李信,一同来到舆图前,指着上面的地形,对李信说道:
“你来看,这代郡东、南、西三面都是高山,北面是略平缓的谷地,我们正可利用这里的地势,给代军摆一个阵势。”
“是否这样......”王贲低声,对着李信耳语道。
李信听罢,点了点头道:“将军之计甚妥,就依此计,明日我即带军出发。”
次日,李信整顿军马,告别王贲,先行出发。
此次北伐,秦王共交付王贲十万大军。
经过围歼东胡骑兵一战,损失近千,总体上仍接近十万之数。
除去留守襄平的万名士卒,现在王贲手下,还有近九万大军。
而据线报,代国的公子嘉,收拢和聚集的赵国残军,也有六、七万之众,加上城池地利,防守代郡一城,似乎绰绰有余。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说的是,当你的兵力是敌人的十倍的时候,就可以包围他;当你的兵力是敌人的五倍时,就可以进攻他。
所以,按照这个标准,九万之军,攻击有城池做依托的六万之军,无论怎样说,都没有什么胜算。
但,这是兵书上说,不是王贲说的。
在王贲的字典里,就没有什么教条的金科玉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他的战争策略。
就像当初水漫大梁城,从一开始,王贲即预先派人勘察水系情况,就是看到大梁附近水网密集,因地制宜引河水灌城,最后取得了城坏国灭的战果。
此次攻代,也是一样。王贲不会笨到带着九万大军,直接去攻城,打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智取的,一定不会拼力蛮干。
在他面授给李信的机宜里,对战役布置,做了详尽的计画和安排。
但令人吃惊的是,做为前队的李信,一下子就带走了八万大军,包括那一万精锐骑兵。
这到底是怎么诱敌,难道用主力诱敌吗?
而王贲不慌不忙,待李信军出发的第三日,才整理了一下剩下的一万步卒,也没带什么重型攻城装备,轻装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