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冬很快听出弟弟的声调里没有恐惧,反而洋溢着欣喜,他这才放慢了脚步,仔细聆听,好像弟弟发现了什么。他来了兴趣,加劲登山,一睹弟弟的新发现。
连绵不断的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一群样式各异的房屋依山傍水,几座白塔耸立其中,较高大的屋顶上金光闪闪,隐约传来悦耳动听的声音,像是众人吟唱,夹带着鼓号
鲜怡俊道:“是座寺院。”
阮冬纳闷:“一路上不见村寨,怎么只有寺院。有人的地方才有寺院,感觉怪怪的。”
鲜怡俊的灵感一下子来了:“我想起‘聊斋’里有一个故事,说是狐仙变化了一座宅院,专门勾引小伙子,我们可要小心点。”
“你把‘聊斋’看上瘾了。”兄长笑道。
鲜怡俊感叹道:“不是我看书上瘾,而是这件事本来就有点怪异。”
“此话怎讲?”
“你想想,我俩第一次登山到牧场,扎娜卓玛就在我面前,我一眨眼她就消失了。后来她说躲在牦牛身后,估计是在撒谎。现在她消失了,就连牧场也不存在了,这还不怪异吗?”
“是有这么一点意思。”阮冬有点认同,“那我们可要小心点。”
弟弟释然道:“她们很善良的,不可能加害我们。”
兄长有点茫然了:“说的好像跟真的一样。”
俩人小跑下山,弟弟跑在前头。
兄长戏谑道:“跑那么快不怕狐狸精吃你。”
走进寺院,一股浓郁的花卉木香酥油混合的气味扑鼻而来。约有两座篮球场大的院落,花园占去四分之一的面积。种类繁多的花卉簇拥着三株丁香树及一大丛箭竹,给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和路途相比,这里可算热闹多了。身穿袈裟的僧人随意走动,佛塔前几名信徒虔诚跪拜,一旁走来七八个男女老少藏民,他们一个跟着一个,犹如一支小型队伍。年长者手持念珠或小经轮,嘴里念念有词,两个妇女背着黄绸裹着的经书。
藏家地域突然出现了汉家小伙子,不能不引起当地人的好奇关注,走动的人驻足观望,还有一些人从几个房门走出观看。
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喇嘛走过来,满脸的亲和真诚,用生涩的汉话问:“请问香客,你们来自何方?”
阮冬歉和地说:“我们是从达拉沟来的。”
“哦,辛苦了。”少年喇嘛手伸向一座大屋子,说,“请到客厅用茶。”
宽敞的客厅弥漫着酥油木香的气味,中间有一个大土炉,上面放着两把铜壶。周围摆放着凳子及小方桌,五六个僧俗人坐着喝茶聊天,他们微笑着,年轻一点的欠欠身,算是对远方香客的欢迎。
少年喇嘛给小伙子们端来茶,用随便的口吻说:“等一会就开饭。”
鲜怡俊一心掂记着扎娜卓玛,急切地问:“这里怎么没有村寨?”
少年喇嘛答:“有的,不多。”
“村寨离这里远吗?”
“最近的村寨有十多里路。”少年喇嘛耐心解释,“还有很多村寨离这里远远的。”
两个汉家小伙子喝着茶,向少年喇嘛问这问那,不一会就熟悉了。这位亲和纯朴的喇嘛名叫桑吉嘉措,今年十六岁。
一个十一二岁的僧人走进客厅说了句话,在座的僧俗人纷纷起身走出客厅。
桑吉嘉措向汉家人说:“请到饭厅用餐。”
汉家小伙子吃饱喝足了,乏气消失了。阮冬找着桑吉嘉措,从衣兜里掏出钱包,随口问;“该交多少钱。”
桑吉嘉措一脸的茫然,很快明白了,平和地说:“不用交钱。”
阮冬以为他在谦让,忙说;“吃饭交钱,应该的。”
桑吉嘉措微微一笑说:“真的不交钱,大家一样的。”
阮冬心里过意不去:“这怎么好意思呢。”
桑吉嘉措解释道;“别说吃一顿饭,就是吃上十天半月也不用交钱。”他忘了说,或着不想说,留宿寺院的香客一般自愿添香钱,多少不限。不添香钱也行,可这里从来没有留宿不添香钱的香客。
鲜怡俊感慨万分地说;“多好的地方啊,吃饭都不要钱,就像到了又一个世外桃源。”
汉家小伙子开始探访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寺院。这里大小二十几座房屋,其中八座佛殿一溜对称,大小形状各异,门一律朝南,旁边是大经堂,里面不见柱子,能容纳上千人,正中央塑有神态各异的佛像,墙壁绘着神话图案。
几座佛殿外面的栏杆上架着成排的小经轮。三座佛殿形成三合院,中间有两个大香炉,桑烟袅袅。两棵槐树高大茂盛,浓荫遮天。这里竟然汇集了好几十个藏民,他们面朝正中的佛殿做着相同的动作:双手合在胸前跪下,然后伸长胳膊爬倒在地,手心朝上,然后立起身,反复做着这一动作。面前的殿堂里没有塑像,屋顶吊着四个圆形的彩幡,把佛殿烘托得华丽而不失庄严。
黄缎子裹着的椅子,上面坐着一位约十岁的少年,穿着崭新的黄色袈裟,头戴黄色的喇叭形帽子。他五官端正,表情祥和,微闭着双眼,到也不像平常之人。前面铺着红地毯,坐着四排喇嘛,每排八人,面前摆放着长号、鼓、木鱼、锣。他们低声诵经文,偶尔,一俩人敲击鼓锣。
坐在椅子上的少年纹丝不动,像在静心聆听经文。
阮冬觉得好奇,悄声道“他可能是院长。”
“这么小的怎么能当院长。”鲜怡俊不认同。
“难道是走后门当上的?”
“不可能吧,寺院是神圣的,怎么能走后门呢。”
“他怎么能管理这么大的寺院呢,可能有垂廉听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