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狄将笔和笔记本递到冬雪的手上,冬雪把一个号码写在笔记本上:“我男人姓裘,他是公社文教助理,这个号码是他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我这里里他办公的地方很近。”
冬雪坚持要留几个人吃饭,被赵子蒙婉言谢绝了。
冬雪把同志们送出小镇,看着四辆自行车上了乡间小路。
张峰把同志们送到渡口,看着大家上了渡船才回去。
五个人回到金山路的时候已经是十二点半。
赵子蒙想请刘二到饭店吃一顿饭,被刘二谢绝了:“赵队长,用不着吃饭,我就是陪你们到乡下走一趟,你们忙自己的事情去吧!”
“我们帮不上大忙。”刘二多少有些遗憾。
几个人告别刘二夫妻俩,回到旅社,叫上觉水,到旅社附近一家饭店吃了中饭。
吃过饭以后,赵子蒙、令狐云飞、马建平和林狄到静江市公安局;觉水留在了旅社休息。
接待三个人的是户籍管理处的李主任,赵子蒙说明来意之后,李主任将三个人领进户籍管理中心。
李主任喊来三个户籍管理员。
三个人打开三台电脑,打开居民身份证查询系统。将赵子蒙提供的有关信息输入系统。
赵子蒙提供的条件有五个:
一,女性;
二,姓臧(臧玉蓉可能会改名字,但不大会该姓);
三,年龄在48——51岁之间(这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当时,赵子蒙没有问臧满堂臧玉蓉的出生年月日,所以,现在只能提供一个模糊的数字了);
四,籍贯是京西市(臧玉蓉是不大会改籍贯的);
五,户籍所在地是静江市、清安江市、淮州市(臧玉蓉可能会在这三个地方落户。三台电脑,一台输入静江市,一台输入淮州市,一台输入清安江市)。
还要加上马建平绘制的阿玉的画像。
很快,第一台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符合条件的有17人;第二台电脑上显示,符合条件的人是9人;第三台电脑上显示,符合条件的是11人。
三个户籍管理员都说,姓“臧”的人不多。这大概是诫诚和法正没有想到的。三个地方,符合条件的人只有37个人,这个范围小多了。
于是,大家围坐在第一台电脑跟前。
17个女人的照片依次在电脑屏幕上显现。
赵子蒙将马建平绘制的画像放在键盘的旁边,显示一个,比对一个。
很快,17张照片显示完毕,但没有和画像吻合的人。
李主任又将画像拿给第二个户籍管理员。大家坐在第二台电脑的前面仔细辨认。
两分钟以后,比对完毕,第二台电脑上也没有和画像吻合的人。
现在,就剩下清安江市了。
几个人的心里突然紧张起来,如果仍无结果,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法再继续下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种种迹象表明,诫诚在臧余蓉离开静江的时候,采用的可能也是金叉脱壳的绝技。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从诫诚病逝到法正离开冷月寺,从诫诚借尸还魂到臧玉蓉悄然失踪,应该都是诫诚一手策划的。
赵子蒙稍微平复一下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臧玉蓉的画像拿到第三台电脑跟前。然后坐在户籍管理员小武右边的椅子上。
李主任神情凝重地坐在户籍管理员的左边的椅子上。
其他人则站在三个人的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的屏幕。
当户籍管理员点开第九个人的照片的时候。
“停!”赵子蒙和马建平同时大喊一声。
电脑屏幕上的照片竟然和臧玉蓉的画像一模一样。
大家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
户籍管理员打开此人的身份证信息:
姓名,臧小容;
出生,1941年10月21日;
住址,清安江市青浦区黄岗路干校大院5幢103号。
林狄将上面的内容记在了笔记本上;小武还在旁边的复印机上打印了一张身份证复印件。
等林狄停下手中的笔以后,户籍员小武又点开了户口信息:
姓名、出生、住址和身份证上的内容是一致的。
赵子蒙和令狐云飞眼前一亮,在籍贯一栏里面,赫然写着“京西市”三个字。
普济禅师提供的情况非常重要。
虽然诫诚的口音是淮州口音,但淮州靠着清安江,既然靠着,在方言上应该有相通、相近的地方。清安江靠着淮州,诫诚应该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选择在清安江落脚,很可能是防着什么。
“玉蓉”的小名叫“小蓉”;“蓉”和“容”同音。“小容”应该就是“小蓉”。
臧玉蓉在清安江落脚,诫诚和法正也应该在清安江落了脚。
赵子蒙不敢想,如果不是一九八五年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想寻觅到臧玉蓉的踪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告别李主任等人之后,五个人去了长途汽车站。
李主任很热情,他派人用汽车把几个人送到汽车站。
汽车绕道到旅社接上了觉水师傅。
半个小时以后,五个人坐上了长途汽车上。
赵子蒙看了看手表,时间是一点一刻,静江到清安江有两百多公里,长途汽车要走五六个小时。
一路无话,晚上八点钟左右,五个人走下汽车,走出车站。
车站对面有几家旅馆,五个人走进一家叫清安江宾馆的旅社。安排好房间以后,五个人走出宾馆,在一个面馆要了四碗牛肉面和一碗鸡蛋面。
鸡蛋面是觉水监事自己点的,他觉得吃一碗鸡蛋面已经很好了。
吃完面条之后,赵子蒙向店老板打听青浦区黄岗路怎么走。
面馆老板喊来了一辆三轮车,赵子蒙和令狐云飞上了三轮车。
马建平、林狄和觉水回旅社休息。
四十分钟左右的样子,三轮车停在一个十子路口。
车夫跳下车指着西边一条路道:“这条路就是黄岗路。”
“师傅,您对这里很熟悉嘛!”赵子蒙走下三轮车。
“我吃的就是这碗饭,不熟悉不行啊!”老人一边说,一边解开缠绕在左手腕上毛巾擦脖子上的汗。
车夫的年龄在六十五岁左右,在路灯微弱的灯光下,赵子蒙看到了老人鬓角上白发和额头上的汗珠。
“这条路上是不是有一个干校大院呢?”
“不错,是有一个干校大院,往前走几分钟就到了,不过,干校大院早就不在了。”
赵子蒙的脑袋突然“嗡”了一下,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大家风尘仆仆。从静江赶到清安江来,没有想到如此不顺:“干校大院早就不在了?是拆了吗?”
“那倒没有,干校大院里面原来是一些老旧的建筑,后来改造成了学校。几幢筒子楼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宿舍。”
“是什么时候变成学校的呢?”
“一九八几年吧——具体时间,我记不得了。”
臧玉蓉一九七七年离开静江,她在这里住了几年——或者说,她的户口在这里落了几年。
“住在大院里面的人都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自己找地方呗。”
“原来住在大院里面的都是一些什么人?”
“一小部分是干校里面的人,大部分是到这里来劳动改造的干部,有些干部还带来了家属——干校不仅是清安江市的五七干校,它还是省级五七干校。”
“到这里来劳动改造的人来自全省,这是刚开始,后来,有些干部落实政策,恢复工作,走了,因为院子里面的房子破旧的厉害,干校又解散了,一些没有房子住的居民就搬进去住了。”
“到后来,三教九牛,什么人都有。这里原来是郊区农村,一九八五年以后,静江开始向西发展,这里才和城区连成一片。”
“干校大院的产权单位是谁呢?”
“是干校呗。”
“干校的领导呢?”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那些劳动改造的干部落实政策以后,干校就散了。干校的领导陆续调走了,正是因为没人管,社会上一些没有房子住的人就打起了干校筒子楼的主意。”
诫诚把臧玉蓉的住址安排在这里,应该是有考虑的,这里的人员越混杂,就越有利于藏匿行迹。
筒子楼是旧时代的产物,又破旧的厉害,所以,迟早要淘汰的。一旦搬走,住在这里的人一旦离开这里想再找就难了。
一旦搬走,臧玉蓉身份证和户籍上的信息就变得豪无意义了。
赵子蒙甚至怀疑臧玉蓉根本就没有在干校大院住过,她只是利用这个地址落了一个户头。
臧玉蓉在静江的生意做得很好,店铺转让后,又得了一笔钱,她是不会住在这种筒子楼里的。
更重要的是,诫诚在冷月寺发了一笔大财,他会让臧玉蓉住在这么一个破败不堪的地方吗?
车夫让两个上车,又往前骑了一会。
三轮车在两扇大铁门前停了下来。
赵子蒙走下三轮车,抬头一看,大铁门的右边挂着一个木牌子,木牌子上写着“清安江市黄岗中学”,传达室里面亮着微弱的灯光。
校园里面只有路灯亮着,教学区一边黑暗;只有几幢筒子楼里亮着灯光。
“你们看,大铁门里面原来就是干校大院,一九八几年,市政府在干校大院的旧址上建了这所中学。亮着灯的就是你们说的筒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