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东虏大军全部离开京师,大明经此一战,元气大伤。
李毅虽然率领铁旅在此战接连挫败东虏攻势,杀伤数千敌军,但是这些人大多都是无甲兵和一些蒙古牧民,对于东虏的实力并没有多大的损伤。
东虏这次不仅抢掠大量的钱粮,还抓走了十数万的人口,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些工匠。
有着这些工匠的帮助,皇太极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制造火器的进度就能大大加快,对于大明的威胁将会更加大。
但是现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并没有经历理会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混乱的局势。
袁崇焕已经被下狱,接下来如何处置是一个大问题。
而东虏这次能够通过北方长城入侵大明,今后定然也会如此,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需要拿出方案,加强北方的防御能力。
除了这两件事,还有一件事就是袁崇焕被下狱之后,辽东局势要依靠谁?
前两件事的影响太大,谁也不敢轻易出面,但是最后一件事倒是很好的突破口。
崇祯皇帝明白自己要想重新任用李毅,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看着下面的官员们,眉头紧皱着道:“袁崇焕已经下狱,蓟辽防务不能没有人打理,各位臣工议议,应该如何安排才好?”
周延儒低着头,耳朵却是一直在关注周边的动静。
大臣们轻声商议,对于现在的局势也是一筹莫展。
从祖大寿擅离职守,返回宁远一事,谁都知道辽西将门怕是只认袁崇焕这个督师,这个时候谁代替袁崇焕接下这个差事,走马上任,怕都吃不了好。
兵部侍郎何耀文看了看嘈杂的大臣们,想了想,走上前道:“启禀皇上,依臣看来,辽东局势如今也是不乐观,所以人选必定要认真选查,不然只会坏了大事。”
周围的大臣有些吃惊的望着何耀文,都没有想到这个原本低调的大臣会主动站出来。
崇祯皇帝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他并不厌恶大臣们说话,只是厌恶大臣们私下议论不休,朝堂却装成哑巴,不能为自己分忧。
现在看到何耀文站出来,他面带鼓励的点点头,道:“何耀文,你觉得如何做,才能避免坏事?”
何耀文道:“依臣看来,辽东祖大寿等总兵都是袁崇焕亲手提拔之大将,此战看来,他们虽然骄傲不逊,但是有些战力,所以不能惩处,还是以怀柔之术安抚为好。”
崇祯皇帝点点头,对于何耀文的建议深以为然。
祖大寿乃是辽西将门的领袖人物,若是追究他擅离职守的罪罚,定然会使得关宁防线不稳,这样一来,只会让局势更加糟糕。
成基命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何耀文,出班道:“皇上,何侍郎所言极是。祖大寿祖辈就在宁远担任官职,父辈更是担任过辽东副总兵,乃是一门忠烈。如今国朝不稳,边关告急,祖大寿这等能征善战,手握重兵的武官,还是当宽宏为主。”
崇祯皇帝还未说话,章为乐就出班道:“皇上,成基命包藏祸心,纵容逆臣,罪不可赦,当以严惩啊。”
崇祯皇帝原本放松的神情骤然僵硬起来,他望着下面的章为乐,冷声道:“无端职责阁臣,你可知罪?”
章为乐并不畏惧,反而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神情肃然的道:“皇上,臣乃肺腑之言。祖大寿乃是边关大将,未得朝廷旨意,就敢率领大军擅离职守,只此一项罪名,就该斩首示众。臣忠于国事,不忍朝廷威严受损,若是皇上纵容武夫作乱,臣就是死也要阻止。”
说着竟然作势要向大殿内的柱子上撞去。
但是他身边站着诸多同僚,如何会坐视不管,纷纷上前拉住他。
章为乐见有人阻止自己,顿时大叫道:“武将作乱,不杀如何以振国威。成基命包庇乱贼,当时同罪。”说完挣扎的更加厉害,如同死谏的清流直臣一般。
一些御史连忙跪在地上,对着崇祯皇帝大叫道:“皇上,武官作乱,将成大祸。袁崇焕和东虏早有勾结,这才纵容东虏进犯京师,烧杀抢掠,他被抓之后,祖大寿擅离职守,定然是心怀不轨,这两个奸贼,不能轻饶啊。”
“成基命包庇祖大寿,定然是勾结边关,很可能就是袁崇焕和祖大寿在京师的靠山,还请皇上严惩这等奸臣。”
御史们纷纷进言,要捉拿祖大寿,惩治成基命,朝堂顿时乱成一团。
崇祯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望着这些朝臣,双眼通红的怒声道:“无凭无据,如何胡乱猜测。还敢胡闹,难道欺朕没有办法惩治你们吗?”
御史们并不害怕皇上发怒,甚至十分得意的道:“臣乃言官,见奸臣当道,不敢不言。”
崇祯皇帝压抑着胸中的怒火,道:“谁是奸臣?你有什么凭据?”
御史毫不在意的道:“成基命、袁崇焕都是奸臣,祖大寿是野心勃勃的叛贼。这三人皆是国贼也,皇上应当重重惩治。至于凭证,观其行,自然明其心。朝堂大臣皆是如此认为,难道我等还能看错了不成?”
崇祯皇帝被气得脸色通红,但是他身为皇上,自然不能跟大臣们争吵,只能望向下面的周延儒。
周延儒感受到了皇上的目光,眼中带着疑惑望着那帮胡闹的御史,出班道:“皇上,依臣看来,祖大寿擅离职守,实在是因为袁崇焕被抓,一时恐慌,这才犯下大错。虽然没有旨意就擅自行动,可是战事紧张,祖大寿也多立战功,也算是将功赎罪了。依臣看来,此时不宜太过苛责。”
周延儒赞同不追究祖大寿,但是并没有说不追究袁崇焕和成基命。
崇祯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并非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白痴。
他敏锐的觉察到什么,望了望淡然的周延儒,又望了望下面胡闹的御史,眼神突然变得十分的阴冷。
周延儒时刻在注意着崇祯的一举一动,他观察到皇上的变化之后,顿时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
皇上定然是以为御史们借机攻击成基命,都是自己指使的。
他心中顿时有些慌乱了。
他确实想取代成基命,扫清通往首辅之位的一切障碍,但是却不想因此就丢弃圣眷。
只要圣眷在身,首辅之位永远都是自己的,但要是失去了圣眷,那自己政治生涯就面临终结了。
想到这里,周延儒立刻道:“依臣看来,蓟辽兵事还需熟悉形势,才能出众之人管理为好。纵观朝局,只有一人有此资格,那就是孙承宗。”
崇祯皇帝原本怀疑今天这一切,是周延儒故意安排,用来对付成基命的。现在听到周延儒这般说,也顾不上细想,道:“孙承宗何在?”
成基命道:“孙公正在山海关主持军务,收拾东虏撤离后的烂摊子。”
崇祯皇帝点点头,低头沉思这个建议。
孙承宗曾经就担任过辽东督师,主持关宁锦一应事务,经验十分丰富。
但是他已经年老体弱,如今的主张又十分保守,而自己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积极进去,给自己带来胜利的人。
崇祯皇帝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自己的心腹——李毅。
之前李毅就曾经在辽东接连战胜辽东,不仅杀了塔拜这个努尔哈赤的儿子,还擒获了济尔哈朗这个东虏大将。实在是一员副将。
但是他资历太浅,年纪太轻,有和大臣们关系紧张,自己要想任用他,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周延儒望着崇祯皇帝,自然明白他心中的想法。
李毅确实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官场之道,讲究论资历,谈背景,李毅虽然能力超群,对于兵事最是擅长,但是他在朝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助力,敌人倒是一大把。而且他太过年轻,当初当个佥都御史都使得所有官员口诛笔伐,若是现在让他担任辽东督师,那官场中一群苦熬十余载的官员,还不得闹翻了天。
所以就算得到李毅量多好处,和李毅结盟的周延儒,也不敢推举他。
周延儒不敢,其余的大臣不愿,崇祯又对孙承宗这个人选不满意,议政僵持下来,倒是没一个人奇怪。
崇祯皇帝明白,要是还不尽快拿主意,这件事还将会一直拖下去。
他开口道:“袁崇焕一案自然交给有司审问,如今朝局,先不做商议。”
章为乐被一帮同僚拉着,听到皇上说这句话,高声道:“皇上,亲贤臣,远小人,此乃帝王行为之准则。臣肺腑之言,忠君之言,皇上定要明白啊。”
崇祯皇帝对于章为乐十分厌恶,但是又拿这帮言官没有办法,只能压着心中的怒火道:“此案没有调查清楚,朕自然不能轻易追责。等到有个结果,朕自然要惩治有过之人。”
章为乐偷偷的看了一眼前列的王永光,道:“臣愿为皇上分忧。”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你先退下吧。”
暂时安抚了言官,崇祯皇帝已经感觉有些疲惫,但是为了尽快拿定主意,他只能强打着精神。
崇祯道:“之前何侍郎所言,督师人选必定熟悉辽东局势,又懂得兵事,以朕看来,倒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
官员们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已经明白皇上的打算。
果然,崇祯开口道:“这两人,一个就是担任过辽东督师,名望很高的孙承宗,他经验丰富,做事沉稳,可惜已经年过七旬,朕实在不忍这等忠臣劳累。还有一人,就是曾经在辽东接连立下战功的原佥都御史李毅。此人虽然年轻,但是熟知兵事,对于辽东形势十分了解,若是有他主持辽东局势,朕和各位臣工自然能够高枕无忧。”
章为乐闻言立刻站出来反对道:“皇上,李毅此人骄纵妄为,目无君父,乃是狂徒,如何能够担此大任?!”
崇祯皇帝刚刚说出来话,就被章为乐堵在了嗓子眼,握紧拳头盯着下面的章为乐。
章为乐并不害怕,继续道:“至于李毅战功,如同毛文龙一般,是真是假谁人知晓?臣可是听说,他们多是用百姓头颅领赏,以来升迁。臣认为,李毅之前军功都有可疑之处,应当严查。”
大臣们听了纷纷出声赞同。
他们寒窗苦读十余年,有在官场里熬了几十年,如今才能够站在大殿内商议国家大事。那个李毅,小小年纪居然就能够担任四品大员,他们心中自然不服。
在他们看来,李毅能够担任佥都御史的职位,都是因为用手段骗取了皇上的信任,这才让皇上十分的看重他。
这种异类,就应当被驱赶出官场。
大臣们纷纷出言细数李毅的各种罪处,然后请崇祯皇帝治李毅之罪。
崇祯皇帝知道大臣们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剧烈的反对。
他看向了下面的成基命,成基命也是低头不语。
他虽然明白李毅有才能,但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员,自然要维持规矩。而李毅这么年轻就担任四品大员,本身就是违反规矩的。
崇祯皇帝望向了周延儒,同样没有得到回应。
大臣们的抵触使得崇祯皇帝有些慌乱,他承认自己对大臣们的控制力十分的弱,而自己的一应措施,又需要他们的支持。
就在崇祯皇帝抵不住压力,想要宣布散朝的时候,原本第一个发言的何耀文突然出班道:“臣推举了此战立下战功的李毅继任蓟辽督师的官职。”
崇祯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的时候会有人支持自己的决定。
“何耀文,你愿意支持李毅担任辽东督师?”崇祯皇帝不敢相信的问道。
何耀文点点头,道:“原本臣也是认为,孙承宗比李毅更加适合担任督师,但是孙公年纪太高,主持辽东局势怕是力不从心。而李毅却才能出众,军功卓著,若是早日有他对付东虏,我大明也不会遭此磨难。”
章为乐立刻跳出来道:“何耀文,你定然是受了李毅的好处,为他当说客来的吧?”
何耀文微微转过头,望了一眼章为乐的方向,语气讥讽的道:“我确实是受了李毅的好处,而这份好处就是他手中数千东虏首级。若是我边将中有一人有此大才,我大明将会长久不衰。”
有了何耀文的支持,崇祯皇帝终于能够做到圣心独裁,如今袁崇焕下狱,他下旨让李毅主持边关大局。
他任命李毅为新的辽东督师,主持辽东以及登莱防务,成为封疆大吏。
李毅返回辽东,何可纲自然前来拜访。
看着上首无比年轻的督师,何可纲心中感慨。
想当初李毅前来辽东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名气不显的青年,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居然已经成为封疆大吏。
李毅坐在上首,看着何可纲,笑着道:“何大人,如今辽东形势如何?”
虽然督师年轻,但是何可纲不敢怠慢,连忙道:“如今辽东情况倒是安稳。东虏自从被督师击败,威信大损之后,就一直没有大动作。想要应当是积累力量,重整旗鼓呢。”
李毅冷冷一笑,道:“皇太极逢此一败,威信扫地,若是能够给他重振旗鼓的机会,那倒是我等的过错。打蛇打七寸,斩草不留根,我们接下来还是应当有些动作,让东虏局势更乱一点为好。”
何可纲瞳孔一缩,满脸不敢置信的看着上首的督师,道:“督师有何办法?”
李毅站起身来,走到门口道:“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就和几大贝勒之间明争暗斗,如今皇太极大败而归,威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代善、莽古尔泰和阿敏定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定然会趁机夺取权力,想办法压皇太极一筹。”
何可纲闻言道:“督师的意思是,我们应当立刻派人和他们接触,想办法将东虏内部局势搅得更加混乱?”
李毅回过头看着神情肃然的何可纲,脸上露出一丝赞许,道:“何大人看的明白。”
但是何可纲依然迟疑,道:“代善和莽古尔泰虽然和皇太极明争暗斗,但他们终究还是一家人。若是我们前去拉拢,属下认为,他们也是投鼠忌器,更加忌惮我们,不仅不会为我所用,还很有可能重新团结。”
李毅点点头,道:“所以此次我们要做的,并非是花费心思拉拢代善等人。”
“不拉拢代善等人?那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何可纲有些不明白李毅的意思。
李毅笑着道:“我们要做的,并非是拉拢任何一人,而是让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只有猜忌,才能让他们之间的忌惮更加强烈,也使得东虏的局势更加混乱。”
何可纲终于明白李毅的意思,不由道:“大人,属下着实愚钝,还请大人明示。”
李毅道:“此事不用你去做,我自会派遣人手前去和代善等人接触,不用两个月,东虏局势必定大乱。”
何可纲闻言心中震动,但也不敢追问,只能点头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