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清议大夫和商议大夫的职位,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规定。王锡爵按照规则,把太学生另选的清议大夫名字,和罢免陈东职位的表章一起送到朱玉的面前。
但大家都没想到,朱玉很无理的驳斥了太学生,这让太学生很不满,集体围了宫门,要求按照规矩撤换清议大夫。
陈东是目前唯一最有力支持朱玉的人,朱玉当然不想看到其被免官这么尴尬的事,但是现在事更尴尬,不撤换就代表自己言而无信。
最后事情被闹开,几天后朱玉只能是罢免陈东清议大夫之职。
新任清议大夫在他参加第一届朝会上历数了常智光的贡献,而后也说明了永兴军路行动的正确性和正义性。
他们都是有学识的人,知道游牧民族给中原带来的从来只有灾难,从来没有幸福。
所以新任清议大夫完全赞成和认同常智光的做法,并且表示,事实没有因为调动永兴军路,而给对鞑靼战争增加麻烦。
所以清议大夫要求判常智光重大过失之罪,罢官弃用。或者是开朝议。
二十几名臣子出首附和,请朱玉重视清议意见。
“你们这是逼宫!”朱玉冷道:“本宫开朝议不是让你们逼宫,而是纠正本宫可能做的不正确的事。”
“回公主,臣不敢逼宫。但是公主也说开朝议是为了让公主不做错事,不做一些昏君做的事。常大人乃是大明栋梁,功绩显赫。
其为大明建功立业,但却不求回报。当说此事,常大人确有不当之举,但是其一片赤诚之心可见。
公主如果按陈东所书,定常大人为乱臣贼子而杀之,恐怕天下人都不服。”谏议大夫回答。
“这天下是我朱家的天下,不是你们的。”朱玉道:“常智光有什么罪,本宫说得算。再者,此事是刑部、大理寺之事,并非关乎国家的大事,按照规矩,没有必要投票。”
朱玉没想杀常智光,但是别人并不知道。大家看公主这态度,就感觉常智光很危险,不过朱玉也不能明言。
沉默许久,一个胆大的官员道:“太祖洪武帝云,天下和士大夫共治之。”
“够了,退朝!”
朝会草草结束,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毕竟朱玉威望很高,最后就是她说得算。
但是当天晚上发生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新任清议大夫被人刺死街头。
朱玉收到消息大惊,立刻命令顺天府连夜缉拿凶手,折腾了一夜,抓捕三十多名嫌疑人,但都无法确定谁是凶手。
下一次上朝,朱玉就明显感觉到气氛不对,有十多名最支持清议大夫意见的臣子称病不朝。而来的,全都不说话。虽然没有人再为常智光辩驳,但是朱玉感觉非常不安。
朱玉终于先开口问:“清议大夫的案子怎样了?”
顺天府尹回答:“抓捕的三十多人中,基本不可能是凶手。”
“你吃干饭的啊?”朱玉道:“王锡爵你有什么看法?”
王锡爵出来犹豫了好一会道:“公主,市井传闻,在清议大夫死的附近,看见过两三名内卫。”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朱玉喝问:“难道是说本宫派人刺杀的清议大夫?”
王锡爵忙道:“公主,市井传闻而已。”
“……”朱玉默然,虽然王锡爵口口声声说是市井传闻,但看朝上这架势,大家比较愿意相信是自己干的。
小人都被剔除的差不多,朱玉这才知道,朝廷中不能全部是良臣能吏,小人也是必须要有的。
可惜于世昌、高拱、王德新三个小人都被常智光弄死了,不过就因为常智光弄死了这三个小人,朝臣们才更会对常智光生死表示关心。
朱玉沉默多久,下面就沉默多久,朱玉看了很久后无奈道:“半个月后投票,定常智光之罪。”只有这样才能洗刷自己的清白。
“公主英明!”群臣群道。
退朝还宫,朱玉让宫内宫女离开,而后非常愤怒的狠砸几样瓷器发泄心中的郁闷道:“反了他们。”
“公主,如果你冷静下来看看,似乎群臣态度情有可原。”九公公道。
朱玉道:“本宫很冷静,你说!”
“其实此事围绕都是一个清议。清议现在被大家称为小朝廷,很多官员都在一定时间去那里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无论你说得对还是错,只要你能说出一个道理出来,就可以在清议那边发言。”
“这事本宫知道。”
“可公主不知道清议大夫的规则。按照规则,清议大夫、商议大夫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陈东,他要在朝堂上发表的是清议主流意见,而不能是他自己意见。
苏千要发表是商业协会的主流意见,并不是他个人意见。而陈东显然违反了规则,视大家太学中清议结论而不顾,以自己个人看法上了一份进言,这才是群臣愤怒的主要原因。”
九公公道:“他们不管陈东是什么意见,都集体反对陈东个人的意见,所以陈东才是让他们生气的原因。”
“陈东?”朱玉想想道:“他可是名直臣和忠臣。”
“公主,陈东是清议大夫,无论他是不是忠直,但他这行为就是犯了众怒。公主也知道,清议不仅代表太学生,而且还代表诸多官员的意见。”
九公公道:“陈东确实是想帮公主,但是反倒是帮了倒忙。当然,新任清议大夫之死,是群臣对公主的一种不满。
如果不是公主威信够,恐怕当场就有大臣要求公主交出几个在附近出现的内卫。”
朱玉皱眉头问:“听你这意思也相信有锦衣卫出现在那附近?”
“公主,京中内卫数千人,出现在那又有什么可奇怪的?”九公公道:“不过这样的事,说不清道不明。公主即使现在抓住了凶手,公主也不能交出去,否则大家就会认为公主是在欲盖弥彰。”
朱玉想想问:“你觉这事会是谁干的?常智光吗?”
“回公主,那基本不可能。常大人在牢中被看得很紧,而且还有内卫在左右巡逻。这些天下来,也只见了苏千一人,根本就没说几句话。”
九公公苦笑:“其实可能很多,有可能就是清议大夫的仇家,也有可能寻仇认错人了,谁知道呢。”
朱玉点头:“本宫暗杀大臣,这就是昏君。这个名头本宫不想背。你去把常智光带来。”
朱玉看一身囚服的常智光,不禁深深叹了口气问:“你还好吗?”
“还好。”常智光回答。
这么一问一答,朱玉感觉到气氛的尴尬。常智光很淡漠的语气和其以前根本是判若两人。朱玉算算,已经把常智光打进天牢两个多月。
朱玉问:“你恨本宫?”
“没有!”
这样对话根本就无法进行,九公公咳一声道:“常大人,公主并没有打算难为你,但你也知道做出那么大的事,公主总是要个交代。”
常智光道:“恐怕公主先前不是这么想的吧?草民就希望公主早些了结了此案,要杀要放,早些决定。”
常智光说的是实话,朱玉原先确实是这么想的。虽然不至于杀了常智光,但是却希望给常智光的行为扣上几顶帽子。
朱玉道:“本宫已经决定,半月后朝议定你之罪。”
“谢公主。”
由于清议大夫被杀事件,目前朝廷和民间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常智光无罪的说法。
不过朝廷大臣也明白,无罪是不可能,毕竟罪名还是放在那的。很快到了投票日期,朝内气氛略有点严肃。
陈东被朱玉升为五品翰林编修,当下第一个发言,历数了常智光在各种事中,目无君父的做法。
陈东也改了口风,不再说常智光是乱臣贼子,而是说常智光是个好大喜功的奸臣。
为了自己的功劳和名声,屡屡违反规矩,辜负公主的信任,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所以他希望没收常智光身家,贬其为庶民,流放边疆,永不录用。
新任清议大夫则认为,常智光本身确实有错,但其出发点并没有为了自己私利,而且此事对中原有大功,所以他们意见是罢免常智光官职就可。
海瑞则表示,常智光的错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没有附逆或者造反的任何痕迹,但不惩不能警戒世人,他的看法是流放常智光到边疆。
朱玉在上面听着,心中打了一个突,开始纠结了,她发现了所有人的共通点,就是都同意罢免常智光的官职和功名。
虽然先前已经革去官职和差遣,但还注册在吏部,功名也有。
贬为庶民,就是把一切给抹了,并且将来不得再录用为朝廷官员,似乎所有人都觉着常智光还是不要当官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