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头脑的行台郎中李广看穿了樊武能的鬼把戏,就劝刺史大人说:“淅阳四周尽是大山,并无民居,樊武能这样放肆地四处骚扰,显然是为了引您上钩。且淅阳一座孤城,山路深险,内外居住的都是巴蛮;今天大人若带兵少,则不能治敌;若多带兵去,则境内空虚,恐失根本(根据地);稍不如意,则有损大人的威名。若民众失去心意,这州城必然难保。”
辛纂很瞧不起巴蛮,认为樊武能几个小小蝥贼,就像跳蚤一样的十分讨厌,如不予以讨伐,心里很是不舒服不说,就是这名声传出去也不好听,一个堂堂刺史,纵匪不剿,而且还畏敌如虎,他刺史大人今后还在不在荆州混饭吃啦。再说,保一方平安本来就是刺史的职责,不剿灭境内的土匪,刺史就不算是称职。所以,就很豪气地说:“我堂堂一方刺史,岂可纵贼不讨!”
李广见刺史不知好歹,十分轻敌,更进一步劝导说:“今所忧在心腹,何必愁疥癣小病。朝廷知道樊武能乱淅阳,必然派大军前行,我想,大军不久即将前来。明公应该约勒所属边城,加固城防,安抚百姓,等待天兵到来。此时淅阳既然已被占领,就丢给他一座空城,又有什么可怕的。”
辛纂害怕上司责怪他不作为,自然不听李广的劝阻。带刺史府兵马,一路征讨。部队穿熊耳山峡谷,沿淅水南下,沿途果然山高林密,两岸猿啼如哭,鸟鸣山悠,山岚若雾。
行军途中,不断遇到小股巴蛮土匪就像跳蚤似的骚扰,不时有士兵从茅草丛中飞出的毒箭射杀,或者有战将被山林中突袭而来的毒镖击伤,短短一百多里的路程,非战斗减员就达两千人,气得辛纂脑袋里火星子直溅,恨不得抓住樊武能碎尸万段。
辛纂一路紧追逃匪不放,眼看来到西峡口,这里两山一条路,峡口一线天。刚进峡口,就见一大队巴蛮土匪,一个披长发如野鬼,裹树叶长裙似山魈,赤着双脚,跳跃盘旋挑战,领头骑在马上的黑脸大汉正是蛮酋樊武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辛纂一肚皮的气早就要放了,身先士卒,直扑巴蛮军中,双方咬住紧紧厮杀。突然,身后一声炮响,独孤如愿率士兵冲杀出来,两头挡住辛纂部队截杀,可怜八千子弟兵,无路可逃,一时尽成刀下之鬼。
行台郎中李广尽管武功不强,见主帅危险,就死死缠住樊武能,这才让辛纂有了脱身之机,也幸好他的马力矫健,跳出包围圈,战马驮着辛纂只身逃往穰城(今河南邓县)。辛纂逃跑途中路遇前来接应的行台大军,恒农太守田八能,辛纂命田氏领军抵抗,自己进穰城去组织部队反攻。
田八能率七千士兵截住独孤如愿。双方在湍河边狭窄的地带对抗激战。此时,独孤如愿冲到湍河边的士卒不足千人,和田氏的七千人部队悬殊太大,双方在河滩互为进退,一直对抗激战了两天。
独孤如愿自忖不能击败田八能,往来路溃退。命令会鸟语的参谋用口哨与远方山谷中的樊武能联络。有这种好事,田八能一见敌军溃退,舍不得放弃即将进口的肥肉,率军紧紧追赶。
田军一进入深山老林,敌军却不知去向,部队犹如瞎子摸象似的在山林中乱穿,明明听见敌军的口哨声,就是找不到人影。战士们瞎眼苍蝇一样搜索了整个山谷,累得躺在草地上休息。这时,独孤如愿安排的巴蛮就显示出野战特种兵的水平,游游击击,毒镖毒箭发挥独特威力。一时毒镖齐发,死者无数。就连主将田八能,也不知什么时候被不知什么地方射来的毒镖击中,药性以作,倒地身亡。主将一死,七千士兵跪伏在地乞降。
辛纂逃进穰城,组织起了一支两千人的自卫部队,正要出城西上支援田八能,听见田的部队返回,急忙打开城门,自己率领部队出城迎敌。辛纂刚走出城门,即被田八能的部队截杀,辛纂像乌龟一样,赶紧退缩城中。
独孤如愿手下大将杨忠领兵追到城下,见守城士兵正在慌慌张张的关闭城门,杨忠大声叱斥关门士兵:“大军已至,城中有我们的内应,你们要想活命的,还不快逃。”
守城士兵一听此话,哪里知道事情的真伪,拔腿就跑,杨忠率先冲入城中,在县衙活捉了辛纂,斩其首级,独孤如愿的七千人部队就此占据三荆一带。
高欢没想到威名赫赫的辛纂居然被白面郎君独孤如愿斩首,更没想到赵贵联合费也头收降曹泥,气恨之下,决定假以颜色。同时派大将军高傲曹、侯景为副将,领兵三万击杀独孤郎。北方战场以阿至罗率三万人马进攻灵州。
高欢的两路大军同时出击,阿至罗的部队行动迅速,首先来到灵州城下。阿与曹的关系密切,派人与曹泥暗中联络。曹泥本是不得已而投降的,见大军前来,即和女婿、凉州刺史刘丰一道为内应,把驻守灵州的西魏将士全部斩杀,灵州复又归于东魏。
同样,高敖曹的部队气势汹汹来到穰城,把三荆之地的独孤如愿、杨忠二人团团围困,独孤如愿急忙向宇文泰告急。可是你急他不急,宇文泰此时不敢惹怒高欢,也分不出兵支援南方前线,干脆将独孤二人弃之不顾。独孤二人本来因兵微将寡,哪里抵挡得住东魏部队的猛烈攻势,长安的援军又久久不来,不得已弃城而逃,在高敖曹的追击下,没命地前往襄樊,投奔了南梁。
其实,独孤如愿的求救信根本就没有到达长安。居于长安的宇文泰受南北两条战线同时传来捷报的鼓舞,还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准备组织武装部队对东魏宣战。同时派出工作组,对不知好歹的王思村刁民百姓予以整顿。正在暗暗得意时,其后传来的消息让他大吃一惊,没想到南北两地的战果尽皆得而复失——曹泥反水,独孤如愿出逃,投奔了南梁。
宇文泰闻讯十分沮丧,站在大丞相府的厅堂里,望着悬挂的地图,审视两魏周边的环境:东有魏国,南有梁国,北有柔然,西魏小小的版图,完全是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号称的八百里秦川,不过就是渭河平原这狭长的一线,生存条件十分脆弱,经受不起一点波折。要依靠秦川供给长期抗战的粮秣,前景堪忧。
宇文泰熄灭了自己要炫耀武力、整顿王思村刁民的想法,没有本钱,狂想曲还是就留待以后来弹吧。宇文泰不得不回到现实,他这样审视国力,意识到自己各方面都还不如东魏,西魏要想强盛,腰包要雄厚,必须大胆改革,全方位改革。像文明太后、孝文帝那样锐意进取,才能使西魏更快的强盛。
有了改革的想法和决心,可是宇文泰却像瞎子摸象一样,毫无主张,怎么改,从哪里改,没有一点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时代把宇文泰推动历史的前台,其实他此时才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政治棋局在他面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完全就是一只政治菜鸟。而此时在东魏,高澄主政的改革正玩得风生水起,东魏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超级大国,还这样不懈追求,宇文泰不得不佩服高欢的高明,暗暗的恨自己目光短视,真的是自叹不如(读者朋友不妨把宇文泰和自己的年龄比较,就不难理解他的苦衷)。
宇文泰这时才真是见贤思齐,可是脑瓜子笨,没法,不得不召见西雍州刺史于谨,说出了自己对西魏前景的忧虑。
于谨点头认可宇文泰的远见卓识,进一步阐述说:“西魏要强盛,还得从根本上予以改革,农桑基础,粮秣为国之根本。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改革吏治,建立兵役制度能富兵强将;大胆起用汉族知识分子,才能从政治格局上来一次全面的改革。”
宇文泰听得两眼冒光,握住于谨双手:“先生这么有远见,干脆您来担任行台尚书,但负起改革的重任。”
于谨深知改革是得罪人的活路,从古至今,凡是改革派,都没弄到好果子吃,于谨为此是心有余悸。再说,他的这些思路都还十分粗浅,很不成熟,只是有这个想法,与宇文泰不谋而合。此时也就诚恳地说:“丞相这么信任我,于谨本当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可是,我这些想法都还表面,也很肤浅,无力担当起改革的重担。”
见宇文泰此时眼里流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晓得大丞相是动了真心,于谨感动不已,就建议说:“大丞相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才,又何必舍近求远呢。”于谨一半是出于公心,一半是出于私心,要让那个不怕担风险的俊才来担任改革的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