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危局(十一下)
随后,陈浩若指挥汉军与胡骑在撤退的沿路与王皋、张成连战十一场,亲手几乎全歼了自己整训出来的叛变汉军,最后退守侯城,并迅速遣使襄平,鲁平接信后就迅速派使者到斡难河请赵炎回师,损失惨重的平州军在陈浩若的率领下死守侯城,与王皋、张成形成对峙的局面,但是由于兵力损失巨大,侯城也已经危在旦夕了,而鲁平也在襄平一带迅速整训部队,准备粮草军械,不断的支援着陈浩若的部队……
在此战中,赵炎、鲁平之前大力建设的兵站制度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基地兵站、综合补给兵站、前进兵站三级机构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大量的物资就近运送到各沿线兵站,陈浩若的部队沿路补给迅速的完成了战前的补给,大批的援兵运送到前线,如果不是最后张成的反叛,那么陈浩若肯定可以死死的将王皋拖在厉林口……
但是由于张成的叛乱,平州军几乎全线败溃,大批土地沦陷,兵站的功能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由于有大批可以训练成为士兵的青壮年处在失陷的地区,鲁平竭尽全力也难以训练出足够的兵员,平州形势已经趋于崩溃的地步…
整个8月,丁零军横行了整个辽东半岛,张成准确的向王皋提供了辽东的情报,并且派出大批兵力渗透到了平州腹地,平州腹地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原先准备退兵的丁零汗王看到夺取的大批领土和财富,也迅速的改变了看法,不但不催王皋退兵,还迅速派兵支援王皋……
气势猖獗的王皋不断的发函敦促鲁平、陈浩若等人投降,但是都被这些赵炎的亲信给回绝了,此时,赵炎在草原彻底击溃黑炎联军帮助黑寮部统一诸部的消息传到辽东,大大的震撼了王皋等人,生性谨慎的王皋欲图退兵,但是张成极力劝说王皋继续进攻,只要在赵炎返回之前占领平州驻地,到时就算赵炎回来了也没有任何办法…
听信了张成的话的王皋顿时信心大增,但是为了保险起见,王皋以均分平州为诱饵,诱使了临近的扶余人发兵助战,一直生活在鸭绿江流域一带的扶余人一直想摆脱苦寒的生活环境,一直都想西进夺取新的栖息地,在得到王皋的邀请后,没有什么犹豫的扶余人立刻就举全族之力发兵三万赴辽东作战宋朝一梦情定一生最新章节。
在得到扶余援军后,王皋、张成立刻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发全部军队至侯城参战,准备一举攻破侯城,歼灭平州汉军现在最大的一直重兵集团,进而一举统一整个辽东,但是王皋的倾城而出却大大的暴露了其空虚的后方,而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厉林口……
辽东大地,天色微暗,但是在东方的天际边已经有了一丝光芒闪烁,一支庞大的部队疾驰在大地上,所有的马匹都用布包裹住了马蹄,整个队伍急速的通过了一个个山口,朝着西南方向奔驰而去,只有林立的大纛上隐约可以看见白色的飞龙,在清晨的微风中,轻轻的飘荡着,似乎昭示着一个名族不屈的精神……
“大帅,再有半个时辰我们就可以到厉林口了,是不是让将士们休息一下”身穿黑袍的岳布策动战马跑到赵炎的身边面色凝重的看着赵炎。
“不行,岳布将军,虽然厉林口的胡人防御并不强悍,但是我们还是要赶快攻占厉林口,那里对我们太紧要了,迟则生变啊,让兄弟们再坚持一下,等到了厉林口就可以休息了”赵炎有些气喘的说道,连日的赶路让赵炎也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他们从斡难河回来开始,就一直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了,将士们十分的疲惫,但是现在军情紧急,赵炎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能坚持…
清晨的阳光逐渐布满了整个辽东大地,而赵炎一行人也已经赶到了厉林隘口,看着眼前熟悉的城墙,赵炎不由得微微的有些感慨,在之前的辽东大战的后期,赵炎也亲自率兵在这里作战,当时这里只有着一座土堡,而他在勘察了这里的地形后亲自下令建城,但是谁知道这里高大的城池却让无数的汉家袍泽命丧于此。
想起张成那个混蛋,赵炎心里就是鬼火冒,他倒真的没想到那个家伙居然会叛变,但是赵炎也从这之中感觉到了很多的东西,看来在辽东建立学堂,该给这些将领们好好的灌输一下民族主义思想了,用汉人的剑来赢得土地和生存的权利。
作为社会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赵炎也想过提前推行民主制度,但是这也只能想想而已,原因很简单,经济基础不允许这么做,倒是国家资本主义可以推行了,以工业带动贸易,以贸易来发展经济,赵炎很早就想在东北推行建设,但是自主政宁远以来,赵炎几乎是一直处在战争之中,等此战后必须立即开始推行,不能再等了…
看着胡思乱想的赵炎,岳布也是微微一笑不再说什么了,他知道,赵炎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思考什么问题,所以只是默默打的站在一旁,并下令将士们轮流休息一下,跑了一夜,大家都非常累了,还是先休息一下,就准备攻城…
片刻后,赵炎才缓缓的回过神来,他的心里已经对之后的一些安排有了些想法,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这一切,不为别的,只为心中的一个信念,只为心中的一个梦想,只为向那个心目中的英雄致敬。
前世的赵炎就非常喜欢中华古代的历史,但是,他在多次的研究中发现,历代所有的资料中,只有两晋南北朝的史料是最少的,短短的一些描述和御用学者们的杜撰就让当年悲惨的历史用一句“民族大融合”给掩盖了过去,而且所使用的都是诸如‘处在奴隶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在侵入中原后受到先进的汉族文化的溶合,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是顺应了当时的潮流’之类的话,但是赵炎在长大之后才慢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