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 > 其他类型 > 太圣 >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灵筠的心境

正文 第九十一章 灵筠的心境(1 / 1)

“如此说来,还有其他的理论?!”

元辰听得灵筠所言,一双眼睛都变得巴巴起来,那种模样,竟与之前小圆求食的表情有着几分相似。

看着元辰的模样,灵筠不置可否地点点头,继而她接着道:“老子之后,乃是庄周庄子,他的理论,说起来和老子的有些不同,不过由于老子为第一人,这精髓,便是以他的理论为主……而庄子虽居于其后,但是他的思想理论,可是一点都不比老子的差。

而且我仔细一想,他的思想,和你所修的功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真?!”

元辰的呼吸陡然一惊,目光炯炯地看着灵筠。

他所修习的《大自在心法》,对于悟性的要求极高,但是即使当初侥幸修成,但以他的阅历,想要完全领悟,还是有些不太容易。

虽然有着玉婴在一旁指点,但是毕竟玉婴所修的功法,并非是《大自在心法》,这样即使是指点,也是相当有限的。

而功法修习,除了对自身悟性有要求之外,你的思想,也是与它密切相关的。

思想,从某种意义而言,应该是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本质的认知情况,世界之大,包罗万象,又岂是简单可以感悟得透的。

此时,若是有一些正好与他所修功法相合的某种思想,这对于修炼而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是元辰一度失态的原因。

灵筠点了点头,道:“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它的意思是“我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存在是取决于观测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只要这五感不存在了,世界就不存在了。所以,自己就是这个世界。

那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很多令自己讨厌的事情呢,因为任何事物都由阴阳二面构成。世界初始,有与无相生,有就是阳,无就是阴。使它们存在的是叫“对比”的东西,没有对比,光有“有”或“无”,都无法存在。

因此,那些令自己讨厌,迷惘,害怕,难过的事物,都是自身的一部分。那么,与其强硬地跟现实斗争,不如顺应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点,庄子与老子的观点倒是有些相似。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

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

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

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灵筠讲得极为详细,她的那种做派,甚至隐隐有着一种已成宗师的味道。

也是直到此时,元辰才明白,灵筠的心境,究竟达到了何种地步。

庄子与老子的思想,能够被崖龙老人奉为经典,作为开派的法宝,其价值可想而知。

而崖龙老人能够达到九劫之境,甚至在九劫之境中都是佼佼者,所超于其他人的,应当便是心境了。

在魔冥已经做了最后突破,成为魔王之后,依然对这套理论如此重视,甚至讲给了灵筠来听,连元辰暂时都想不到,这套理论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若是让我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华夏文化,亲自读一读道家经典,我的心境,必然又会是另一番天地……不过即使仅是这些,我依然感觉心境有所变化,若是让我慢慢体悟一番,心境便能有所突破!”

最后,元辰颇为遗憾地看了看桌子之上的茶水,茶虽早已冰凉,但从其中发散出来的浓厚茶香味,依然不俗。

这大概,便是犹如华夏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让人神往!

最新小说: 八零好福妻 九零福运小俏媳 谍海偷天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