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0年(天禧四年二月),宋真宗已年过五旬,由于常年操劳国事,身体经常生病,已不能坚持每天处理政务,说话经常前言语不搭后语。各项公文奏章几乎全部由刘皇后批阅处理,这样就使刘皇后攫取了大部分的权力。
一天,真宗怒气冲冲地从宫中出来上朝,对大臣们说道:“昨夜宫人都到皇后那里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宫中,无人照应。”
当时,议论刘后干政的传说很多,众大臣一听宫中居然出了这样的怪事,都感到十分震惊和恐慌。万一有人乘皇帝生病的机会,进行阴谋政变,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还不清楚,也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
宰相李迪感到责任重大,慎重地回答说:“圣上,如果却有此事,为何不按律处置?”
真宗听了,良久默不作声,忽然又道:“没有此事,勿再议。”
李迪和寇准听了都摇头。这时太子赵祯已经确立为太子,虽然年仅十一,但举止稳重,性格温和,颇受人们的称赞。
一天,君臣闲话时,李迪说:“太子虽年少,但举止庄重,看戏剧时,不动声色,颇有帝王之风。”
真宗高兴地说:“这孩子平常在宫中,也从不多言!”
寇准说:“太子聪颖仁厚,真是我朝之幸啊!”
又道“只要太子人品不错,大局已定,估计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唯一值得担心的是年龄毕竟尚幼,万一母后临朝,小人专权,将会动摇江山社稷。”
宋真宗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来日不多,对后事应该及早安排。
六月初的一天,他在宫中休息,四顾无人,,便靠在亲近的宦官周怀政的身上睡觉,不免询问宫内宫外的种种事情,并且透出欲令太子监国的意图。周怀政,也是东宫的宦官,知道皇帝的意图以后,便将此消息偷偷告知寇准。
寇准正为皇帝多病,刘皇后渐欲干政的事发愁,忽然得到周怀政传来的好消息,当然不会放过。
于是,一天乘真宗单独召见的时侯,对皇帝说:“皇太子聪明能干,已经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大臣们都很拥护。现在既然陛下身体不太好,日夜操劳国事,多有不便,何不让太子监国,代行处理国政。只要选择忠正大臣辅佐太子,就可保无虞。
不过,像丁谓、钱惟演等奸佞小人,心术不正,不可以辅佐少主。”真宗点头称是。寇准得到宋真宗的旨意以后,便暗中布置太子监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让太子监国,事实上就是让真宗退下皇位。真宗为什么敢把这样重大的决策,交给寇准去处理呢?寇准是何许人?
古代陕西有一首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高唱秦腔,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说是就是陕西人刚直火爆、宁折不弯、不会变通,寇准当数陕西人中的典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寇准出生于一个官宦士家,父亲寇相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在他九岁时因病去世。
少年寇准十分贪玩,家里没有一个大男人撑着,一个寡居的妇道人家拉扯调皮捣蛋的儿子,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寇准的母亲有一回实在是被这个不听话的儿子气急了,顺手抓起墙根的秤砣砸了过去,砸在寇准的脚背上,砸得顿时血肉模糊。挨了一秤砣,寇准浪子回头了,他突然意识到大丈夫当有鸿鹄之志,从此开始发奋读书。
十九岁时,寇准进京赶考,人们都知道宋太宗选人有个特点,其中候选者皇上都要亲自面试一番,淘汰的多是年少的后生。有好心人便教寇准把年龄改大一点,谁知寇准大声回答“我这就要踏上为官之道,怎么能一上来就先欺骗皇帝呢?”
后来果然一举考中进士。未到三十岁即选拔到中央,担任右正言,度支推官,枢密学士等职。
太宗淳化初年(公元990年),天下大旱,到处歉收,百姓煎熬,国家经济陷入低迷。
太宗皇帝召几位近臣来询问时政的得失,大家纷纷把责任都归咎于老天爷不下雨。
唯独寇准标新立异,他说:“上苍长久不下雨是因为天怨人祸的关系,老天是用干旱来惩罚朝廷的律法不公平。”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怒气冲冲地回宫去了。太宗独自一人回到寝宫想了一会儿,联系到寇准的性格,猜想这里头恐怕一定有缘由,不妨叫来让他把话说完。
寇准被单独召见,皇帝说,你说说到底怎么回事。寇准一看就他一人,说:“单独跟陛下您一人我不讲,要我讲的话,请将掌管军政大权的二府大臣们召来,我就可以明白说出。”
太宗下令把二府大臣召来,寇准随即答道:“最近,祖吉和王淮都因违法乱纪,收受贿赂,加以惩处。但祖吉赃少,罪轻伏罪而死。王淮却因是参知政事王沔之弟,虽盗取财物数至千万,却只受仗刑,仍官如故。从这两件案子的处理看,不是刑罚不公,又是什么呢?”
太宗当即责问王沔:“果有其事?”王沔大惊失色,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磕头请罪。太宗大怒,把王沔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同时谕令升寇准为枢密副使。
寇准性格耿直,上奏太宗言事常常用语不当,惹得宋太宗有时大怒而起。寇准常拉扯皇帝的衣服,不让离去,请帝复坐,直到把事情解决了才退出。
太宗知道寇准性格如此,并非心中无礼,因而感叹道:“朕得寇准,好比是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啊!”
宋真宗即位后,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前老成,在群臣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被真宗帝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登上了大宋王朝宰相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