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事都差不多妥当了,又出了服,荣江便打算入京去,等待上面的派遣。? 八??一中 文?网? w?w w?.
“二哥这一去必定能得到好升迁。”荣渝真心希望两位兄长的官运亨通,那么家里的产业才有了保障。
荣江道:“前途未知,还不知如何呢。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了。”
荣渝笑道:“二哥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看顾着家里的。”
荣江哪里放心得下,荣渝应酬多,又爱喝酒,对两个儿子又约束不了。他哪能不担心,只是如今又不得不出去。
荣渝再三向荣江保证了,荣江只好点头说:“家里就托付给你了。”
荣渝笑道:“自家兄弟,难道二哥还不放心。嫂嫂和侄女们都交给我吧。二哥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不如我们办个酒向二哥饯行。”
荣江知道弟弟喜欢热闹,家里也许久没有办过宴席了,便只好依他。
“你看着办吧,切勿太张扬了,请一下自家的亲友们就成。”
荣渝笑说:“二哥放心,我知道的。”
荣渝便回去和杜氏商量。
“二哥要去赴任了,虽然不知这次又会派往哪里,给了什么官职,但上面有大哥帮忙罩着,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我说给二哥践行,他也答应了。你找二嫂商量下酒席的事情吧。”
杜氏道:“不知老爷是个怎么打算?”
荣渝道:“你知道的,我只要有酒喝,有戏看就成。家里许久没热闹过了,也很该宴一宴宾客。将亲近好友都请一遍。席面嘛,自然也要好的,你要是觉得麻烦,去清风楼定了,让送过来就成。”
杜氏道:“毕竟是二房的事,我只怕也做不了多少的主。回头和二嫂商议了再说吧。”
“二嫂那人难道不想给二哥长面子?钱嘛,又是走公中的。你放心,我让管事拨二百两给你。”
有了钱就好办事。
杜氏答应下来,回头找马氏商议。
马氏也喜欢热热闹闹的,妯娌俩一拍即合。
“戏班子还是得请艺华班的来。我就喜欢听他们班主周长赐的嗓子。到时候叫他唱两出《西厢》,我们也乐一乐。”
杜氏见马氏喜欢倒放心了,接着和她商议:“我们老爷说请清风楼送几桌席面来,二嫂看如何?”
马氏心道,清风楼的菜是好吃。待客也有面子,不过花费也大,再有她也想请不少的人,只怕花销有点大,她心疼银子。
“回头二嫂把要请的名单拟一个给我,我让人拟帖子去,这事得尽快办起来。想想我们家都两年多没有热闹过了。”
马氏见杜氏大包大揽,明明是二房的事她却成了陪衬,心下有些不快,语气也冰冷了下来。显得不是那么太热忱。
“那我斟酌一下再说。不过既然是给二老爷送行,那就是我们二房的事,一些事能不能由我们这一房来定?”
杜氏的脸上颇有些尴尬,讪讪然道:“二嫂说得对,只是我们老爷的意思是……”杜氏觉得有些说不下去了,只好硬着头皮说:“好,那二嫂来做主,有什么事能帮上忙的地方,我一定不会推辞。”
有了杜氏这句话,马氏心满意足的咧嘴笑道:“好。让弟妹操心了。”
杜氏走出马氏的院子后,脸就垮了下来,再加上天气热,不免有些心烦气躁。心里嘀咕着:“一个庶女出身的继室而已,有什么好得意的。”
马氏从杜氏手里夺回了主动权,更加放开手脚的办事,让人广请帖,又让人将嘉荫堂清理出来,打算在那里宴请女客又有现成的戏台不用再搭建。
一日后。杜氏把要宴请的名单送过来了。马氏粗略的看了一遍,估算了一下,至少要席开三十桌才够了。上面正式的派遣还没下来,是高升还是降职都不知道。倘或没有派到个好差事,不是落了亲友们的笑话。要场面谁不会啊,关键是这钱……
马氏犯了难,只好又去找了一通杜氏。
最后两人得出了的和解条件竟然是各请各的。
当荣筝听说此事后,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我还以为太太和婶娘关系很好呢,原来也有生分的时候。”
如意在跟前说:“只要关系到利益,哪里有不冲突的,又都是要面子的人,这还是好的了,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荣筝想起了以前马氏和杜氏合伙开铺子的事,马氏眼力不够,见生意不是那么好,生怕自己吃亏赔了钱,硬要撤资。杜氏坚持了几个月后来就赚钱了。马氏见杜氏银子来了,不免有些眼红,还想入股,却被杜氏严厉拒绝了。
只怕此事后,两人的心中都留下了罅隙。
“他们这么大操大办,只好爹爹不答应吧。上面的派遣又还没下来,再说爹爹又是个低调的人。”虽然荣筝是知道父亲官运一直不错,直到最后荣家倒了霉。
果然,荣江听说后,叫来了马氏、荣渝夫妇,大大的了一通火。
“要这排场做什么?我看不如不办了。”
荣渝忙笑着劝慰:“二哥,都定下来了怎么能不办呢。”
“给我定在十桌以内。戏班子也给我撤了,家里有的是厨子,让什么清风楼送席面。”
荣渝还想借此和来往的那些朋友应酬应酬,长长脸面,哪知惹了兄长不高兴,只好道:“可是也不能太寒酸了。”
“什么寒酸不寒酸的,我的本意是不办的,还不是你提议?我也是心疼你们,挣两个钱不容易。要想排场,以后机会多的是。这次就算了啊。”
荣渝只好乖乖的听话。
马氏和杜氏俩心里都不是滋味,原以为能借此大展身手,没想到却落了空。杜氏心灰意冷的对马氏说:“二嫂,事情都交给你办了啊。”
马氏撇撇嘴,心道,见没有油水可捞,溜得比谁都快!
荣筝才出书斋那边学琴回来,紫苏上来道:“小姐。老爷让您去一趟。”
荣筝不知所为何事,便匆匆去了一趟荣江外书房。
“爹爹,您找女儿有事?”
荣江站在书案后面,见她来了点了点头。
“我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你在家可要乖乖听你母亲的话。”
“我晓得的。”
荣江又看了眼荣筝,女儿十三了,正是说亲的年纪,如今却有些尴尬,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想到都是因为她年少丧母的关系,心中颇有些对不住她。
“好闺女,在家的时候多帮帮你母亲,爱护下妹妹。你有什么喜欢的,我这次去京里给你带回来。”
荣筝笑道:“不用了,汴梁都能买到,何必再去京城买。”接着又道:“不如我写封信给大姐,爹爹帮我转给她吧?”
荣江欣然答应,又细细的嘱咐了一番,最后给了荣筝一个匣子。和她说:“这个你拿去,遇到要用的地方不用再问你母亲开口。”
荣筝猜测匣子里装的应该是银票之类的东西,她倒没有拒绝,欢欢喜喜的接受了。
荣筝想起前一世的事来,父亲也是要去京中等待派遣,家里照旧摆了几桌酒席给父亲送行。那时候她有些顽劣,父亲苦口婆心教导了好半天,继母又一再的保证会好好的照顾她。父亲后来无奈的摸了摸荣筝的头,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如今想起这一幕,荣筝心里不大好受。
她回来把父亲给的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几张银票,有十、二十的数。加起来总共有一百两。对于父亲的细心和大方,她表示很感谢。
“钱你帮我收起来,回头需用的时候也好方便。”荣筝将匣子交给了紫苏。
荣江翻了黄历。选了个适宜出行的日子。马氏把酒席定在了三天后,因为荣江的坚持,不准大操大办,所以只有七桌的宾客。地点依旧选在嘉荫堂。
马氏请了娘家人,也给齐家下了帖子。因为天气热,吕老夫人不想出门。只有申二太太和任三太太两位舅母答应来。
荣江听说后,嗔怪马氏做事不妥当。
“岳母她老人家一把年纪了,哪里有让她动身来和我一个晚辈送行的道理,我会带了筝姐儿去辞行的。”
马氏怏怏的想,在你心中只有齐家是岳家,马家就不是岳家呢?
隔日,荣江便带了荣筝回了一趟齐家。
“你这一去还不知如何,年下考绩可照样要保持优才成。你大舅兄在南京,有事找他不过就一句话的事。”
荣江和大舅兄早些时候因为政见不一,不怎么能谈到一起,不过这里岳母了话,他只有应的份。
吕老夫人又看了眼荣筝,说道:“我现在就这么一个外孙女,让马氏帮忙看着是有些不放心。要不让她长期呆在我身边。”
荣江有些为难道:“筝姐儿大了,也该跟着她母亲学学怎么当家,再加上老太太您年纪大了,她又顽皮,怕给老太太添麻烦。”
吕老夫人笑道:“以前这话也妥当,只是这里我瞧着筝姐儿还算稳重。得了,你的女儿,你爱怎么就怎么吧。我老了,有些事也不想操心了。在外面万般好,可也要惦记着家里。不管做什么,要对得起你们荣家的名声。”
荣江连连称是。
吕老夫人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婿还算满意,随便交代了两句,别的也不多问。
当初唯一的女儿先去,过不多久马氏就进了门,吕老夫人还一度担心荣筝在家受后母的磋磨。也怕马氏很快生下儿子,在荣家站稳了脚对荣筝排挤。所幸马氏生的也是个女儿,就是马氏后面再养了儿子,年龄差了不少,那时候荣筝也出嫁了,与她没有多大的关系。
“筝姐儿,得空了就来看看我。我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年好活。这里你二姐已有了日子,你三姐又是个淘气的。欢姐儿是个老实人,虹姐儿年纪又还小。你舅母们家事多,也没什么功夫来搭理我这个孤老婆子,所以你有空就来陪我说说话。”
荣筝鼻子泛酸,强颜欢笑道:“姥姥,您一定会长命百岁,健康长寿的。外孙女一有空就会来看望您。您可一定要保重啊。”
很快的,就到了给荣江饯行这一天。齐家两位舅母是最先到的,一同来的还有蕴霞和蕴欢两姐妹。
而马氏指派了荣筝负责招呼齐家人,荣筝也不推托。
申二太太之所以愿意来这一趟,私下里是想看看荣筱,想要和杜氏来往来往。若是妥当的话,把荣筱给定下来。
所以当申二太太见到杜氏的时候,比对马氏还热情,热络的挽了她的胳膊,亲切的说道:“三弟妹许久不见,倒还是老样子。”申二太太一如既往的跟着以前齐氏的称呼。
杜氏不明申二太太的用意,不过别人主动向她示好,她是不会拒绝的。
“二舅母也还健旺。今天怎么不见齐老太太呢?”
“老人家怕热,不愿意出门呢。”
“你们家二姑娘怎么不带出来?”
“二丫头跟着她大嫂忙家里的事走不开。”
两人你来我往的叙些家常,倒显得比别人亲厚。马氏一旁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心道这齐家人好没眼力,不知道的还以为齐家和三房是姻亲。
荣筱过来了。
杜氏忙让女儿给申二太太行礼。
荣筱大大方方的福了福身子。
申二太太上前亲自将荣筱扶了,打量了一番,满意的点头说:“这四小姐都这么大了,晃眼不见都成大姑娘了。”
杜氏忙笑道:“她和筝姐儿年龄差不了多少,二舅太太看看筝姐儿就知道了。”
“还真是。”
荣筱模样不用说,说话也温柔大方。又是三房的掌上明珠,杜氏捧在手心里的呵护,虽然如此,却也没养成荣筱娇纵的坏脾气。这一点让申二太太很满意。要和三房结亲的念头也就更甚了。
这次荣家宴席还有一家人不请自来。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南阳廖家。
廖大太太带了一双儿女来汴梁探亲。后来打听到马氏的姑母和廖家有姻亲,大家相互有那么些关联。因此备了几色礼物,上门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