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应该不会…。
秦大媳妇想来想去还是摇头……
装着心事儿朝自己屋里走去。
家里在是村头,五间青砖瓦房,贴了红色的喜庆的对联,相比中堂左边另外两间一样的色的青砖瓦房,右边则要显得陈旧些,那对联贴着的地方,有许多旧年贴过的印记。
右边是大房在住,而左边新一点的两间连了中堂,才修了几年的,便是三儿子媳妇在住。
这整个便是秦家村头的旧址,原本是五间大瓦房的地方…上面是房,下面有地有田。
当初,秦家二老,生了三儿子,一闺女,闺女出阁便嫁了,秦家二老最家里最喜欢的就是那大儿子和闺女,其余就是小儿子。
这二儿子因为排行不占优势,从小那性格又憨直厚实,连好听的话都讲不出几句来,一直都不得二老喜欢。
但是这二儿子性格也寡淡不通时务,不为自己争取什么东西,也不懂人情往来那一套。
只因二儿子性格木讷,话便不多,村中行为处事儿就落了个老实憨直的美名,实际看在别人眼里就是笨,所以说了很多家,这媳妇一直娶不上,村里没那个家里姑娘肯嫁。
那老二的笨拙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嫌弃,从小偏爱其他两儿子,其他人看在眼里,只说这门媳妇不好娶。
这当时的秦家在这当地家境也只算一般,三个儿子要结婚,家里除了三间旧屋子,那三个儿子娶媳妇自然是房子不够,大儿子先娶,娶了之后原本应该是二儿子。
这二老一直在愁这三儿子的婚房。
说媒说媒,说了几年都没成事儿,老二不娶,这老三都快耽搁了,恰好村中的说媒上门,这喜欢老三的姑娘便还多,于是二老合计着,要不就让老三先娶了媳妇,然后这修好的两间新瓦房便也给老三娶媳妇用了。
等老三的媳妇一娶进门,这媳妇生的貌是貌,性格又和气,哄的秦家二老笑呵呵的只一天一个劲的夸赞这三媳妇勤俭,乖巧。
一向连有肚腹的大媳妇都得靠边。
然后又过了几年,这老二的年岁一直长,总娶不上媳妇,秦家二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村中男人年龄大娶不到媳妇这一家人都是要遭别人诟病的,而这秦家二老那思想包袱背的。
后面,又经转了几次媒婆关系,才找到隔壁的隔壁的一个村子里长的有点瘦弱,因为身体原因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婆家的姑娘,两家才结在了一起。
而秦家二老终于松了口气…
但是,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子,这青砖泥瓦的要费不少钱。而且,这二儿子一直不得父母喜欢,家上两个媳妇长年投巧卖乖的在秦家二老耳根边撺掇,就说什么用度给这二儿子的便是白费,多余。
这秦家二老越发的对这二儿子嫌弃,本来就都是放弃了的。
结婚的时候,也不分米分粮,就给了点钱叫给二儿子去别处自己修房子住去。
儿子成家就要分田分地,秦家大部分田地都在村头,恰好这村尾也还有几分地半亩田。
就恰好把这村尾的田地给了二儿子,然后用那点钱修的泥土房也在这边。
饶就是这点钱,两房媳妇都不依不饶,跟秦家二老怄气了好些天。
只要成了家,父母的任务就完成,秦家二老便松了一口气。
其他两儿子都是有砖瓦房,有好田好地,挨着父母住,还可以在父母家里来蹭吃喝,只有这二儿子像不是自家人一样,孤零零的派到了村尾,住的泥房子,墙不挡风,屋不避雨。
这秦家二老没觉得对二儿子有亏欠,厌嫌让这亏欠心安理得。
这二儿子的确是性格天生憨直不说话,被赶出来了也不说两句抱怨的话。
父母怎么安排自己便怎么适应。
因为一直是那样不温不火的性子,所以对自家人也不热情,结果这媳妇娶了,便自成一家,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也讨不到好儿,也从不愿意去讨,二房去的那媳妇也一样,不爱说好听的话,还病歪歪的身子,一并嫌弃,而大儿子三儿子—儿子媳妇每天一家屋檐下和乐融融。
二儿子在村尾落家后,便几乎不再回秦家老宅。
如此,之前的秦墨生下来之后,便不知道自己的根底在哪里。
*
“哎呀,这回来了啊,是讨到了什么赏啊——!”
这秦家大媳妇怀揣着心事儿,一路从小路回自家屋的时候,旁边另外两间屋子里的,一个稍微比她更年轻的媳妇,挽着单髻。一身青底红碎花棉袄。
一声妖娆的音调从第二间里屋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