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0章男谥女用(第1/1页)
“敦”字的每一个谥解,完全是冰凝最为真实的写照,所以当皇上将目光流连在这个“敦”字的时候,才会突然间脑海中就像是闪现了火花一般,登时觉得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字更适合赐给冰凝作为谥号了。
怪不得他会在见到这个“敦”字的时候,突然间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原来竟是与他当年在宝光寺听说年家小姐前来施粥的消息时,心中突地一跳的感觉完全是一模一样。
终于寻到了最心仪的谥字,此时此刻皇上的心情万分激动,以致于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知晓了他选择谥字的过程之后,任谁都能体会到,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敦”字几乎是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皇上本就是万事务求完美,更不要说为冰凝选择流芳千古的谥号,因此说这个字的选择是凝聚了他全部心血之作一点也不过份。因此一旦确定下来之后,他的心情极为激动,而且对这个“敦”字是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是觉得全天下再没有第二个字比它更适合冰凝了。
然而在巨大的欣喜之中,他的心头又不知不觉地涌上担忧之情,而且这股担忧之情越涌越多,渐渐地令他心情也由欣喜万分变得忧心忡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皇上虽然是满人,但是汉文化造诣却极为深厚,因此他非常清楚,这个“敦”字在历代谥法中,一直都是作为男子谥在使用,现在他要突破千百年来的惯例,大胆地用在冰凝的身上,可谓是开天辟地之举。尽管他已经下定了决心,现在到了真正确定的时候,他当然是不由得踟蹰起来,不是因为不敢破天荒地使用这个字,而是在预测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就是在猜想会遇到来自礼部以及那些思想固执的大臣们的反对之声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皇上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他是天子,但礼法祖制惯例又不能不考虑。至于这个“敦”字为什么千百年来仅限于男子谥,以致皇上如此忌惮,无外乎就是这三个原因。
首先从“敦”字含义来看。“敦”的偏旁部首是“攴”。攴的意思同“扑”,本意是指古代的戒尺,因此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凡是有这个偏旁的字,原意就意味着是一种手执的某种器械,引伸的意思在《尔雅》中解释为:“敦,勉也”。再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说敦的本义,有投掷的意思,继而引深为督促、管理等多方面的意思。
其次,“敦”字是个多音字,是一种青铜器的名称,读音为“对”,这种青铜器是古代天子的“明堂之器”(《礼记·明堂位》),王侯随葬的礼器,也是祭祀太庙的国器,比如有一种炉被称之为“敦炉”。
第三,“敦”字还有丰厚的含意,亲睦的含意,如敦厐纯固,敦穆九族,这种赞美之意常用于德高望重的男子。
此时正是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皇上虽然不知道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被后人定义为封建社会,但是他应该知道的是,在他生活的这个王朝里,“男尊女卑”就是伦理朝纲。自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以来,男尊女卑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女子一直都被定义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温柔顺从乃美德”,而顺从的含义当然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君。
而“敦”字的几种意思也恰恰体现了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从它的第一种意思来看,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唯有男子才是管理者和统治者,岂是女人能够染指的?从它的第二种意思来看,礼器乃国之重器,代表国家的最高礼仪,岂能是小小女人配得上的字眼儿?从它的第三种意思来看,德高望重仅指男子,在统治者来看,身为男子附庸的女子就算是德行再高,又岂能配得上此等溢美之词?而且千百年来的实践也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女子就是德行再高、威望再高,又何时能用“德高望重”这种词汇形容过?
这就是“敦”字为何一直以来都是男子谥的原因,若以“敦”作为女子谥,显而易见破坏的不仅仅是千百年来已经固定下来的溢法法则,更是打破了男女尊卑的伦理朝纲,也相当于变相地提升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从理论上来讲,“敦”仅限于男子谥,而从实践上来,也确实是如此。仅举明朝为例,在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没有一个女子得到“敦”字谥,说明此谥的仅限于男子;而且也没有一个臣子得此谥字,然而十六位帝王中却有两位皇帝得到了这个谥字,一个是明神宗,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一个是明熹宗,谥为“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由此说明,“敦”字是赞美程度极高的至美谥字,对这两个皇帝尊谥“敦”字,都是取其“温仁忠厚”之意,以标榜两位君主是天下最仁爱慈厚之人。
在此之前,“敦”也曾被封赠过女子,但都是作为尊号、徽号与封号,但全都不是谥号。比如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她的尊号是“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其中就有“敦”字。再比如先皇的十五女,怡亲王的亲妹妹,封号为“和硕敦怡公主”,也有一个敦字。然而这些都只是尊号、封号,而非谥号。尊号、徽号和封号与谥号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像谥号那样有极为严格的用字规范,换句话说,它们的择字具有极大的任意性。
想当年孝庄皇太后辅佐了大清立国以来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帝王,功勋卓著,也只是在尊号中享有一个“敦”字,她的谥号则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且皆为中规中矩的女子谥。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搜狗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