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见祝英台魂化为蝶,一脸无辜的说道:“看来这‘死猪不怕开水烫‘神功修炼如今无望了!”
只听陶弘景笑道:“道友莫急,你看那祝英台的双刃倒勾剑还在那里,每一把剑上还有一滴眼泪。”
祖冲之闻言大喜。而后两个道人各拿了一把双刃倒勾剑而去。
这俗世之事自然与他们修道之人无关,那就留与俗世之人自己去处理。
祝英雄这时才把和祝英台一起去西山书院女扮男装之事说与众人一听,众人总算明白了其中的不解之处。
如今这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魂化成蝶,已经是天下奇闻。但这魂化成蝶,是他们情真意切所致,还是错负轮回剑剑法所为,这也无从说起不得而知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还当继续奋斗。这齐魏两国大战,死了这么多人,也该是时候停歇休养生息了。
陈庆之见这梁山伯和祝英台魂化成蝶,心中一惊,原来这才是最真实的梁祝。那些个后世文人胡编乱造的梁祝实在漏洞百出,就比如在这个年代要不是自己在西山书院办一个学堂,像梁山伯这样的寒门士子那里还有书读?
罢了,罢了!后世的那些史书都有虚假成分,这上不得史书的故事,那些个文人墨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无伤大雅即好!
萧衍这时才匆匆赶来,萧衍原本怕与二弟宇文泰和三弟高欢对阵是下不去手,故而姗姗来迟。
萧衍急忙询问战事,听闻战事已了心中大喜。这魏军自当溃败,上天有好生之德,还是不伤他们性命。并传令三军,江面哨塔、箭塔、飞火流星随时戒备,不让一个魏军过江入齐。
萧衍心中正在得意之时,只见身后大军排场,原来是皇帝萧鸾带着后续援军到达了孟婆郡。
皇帝萧鸾听了这孟婆郡的战事经过,心中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这有功必赏,自古明君之道。
于是皇帝萧鸾对这孟婆郡下的大小将士呼喊道:“众位齐国将士们,你们都辛苦了。朕代齐国列祖列宗万分感激齐国热血男儿。如今这战事已然明了,活着的大小将士官升一级,死了的齐军将士家属州郡养老。”
孟婆郡城下的大小将士三声齐呼:万岁,万岁,万岁!
皇帝萧鸾又道:“孟婆郡刺史萧衍听封。此次萧衍保国有功,朕封萧衍为梁王。一者为缅怀你静缘宫的梁山伯为国为民;二来萧卿家乃齐国之栋梁,这栋梁之才自然要横立于朝堂之上!”
“微臣萧衍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孟婆郡马太守以身殉国,这孟婆郡太守之职从今往后为马太守专用。从此孟婆郡不设太守。擢升祝英台之父朱国为孟婆郡刺史!“
皇帝萧鸾的封赏,让众人大吃一惊。这朱国名不经传的一个人,居然也入了皇帝萧鸾的眼,看来皇帝萧鸾身边的黄牛党功劳不小。
这朱国也确实是黄牛党发现了他的才能。如今这皇帝萧鸾要打破一些朝廷中的老规矩才能出现一片新天地。稳中求进不愠不火的法子,乃帝王中庸之道。
“民女小月月代老爷和小姐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朱国还在乡下村里祖屋,小姐祝英台已经魂化成蝶,如今也只有小月月可以代谢陛下了。
“小月月,这祝英台是巾帼英雄,这娄逞也是巾帼英雄,所以你也不要让朕失望。如今这朱国痛失爱女,朕以君父之名,让你认朱国为父代祝英台尽孝,你可愿意?”
“小月月谢陛下。民女愿意!”
小月月听了皇帝萧鸾的话自然愿意,那些年想认老爷为义父,但各种事情纠结也就搁置了。如今这是皇帝的话,老爷还不从命?这皇帝萧鸾也还算体察民情,事到如今老爷一定从心里都愿意。
“马文才听封。尔父保朕齐国以身殉国,朕在这西山春陌半道之上立像供万民香火敬仰!并擢升你为梁王府镇军千总参将!”
“马文才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马文才听了皇帝萧鸾的封赏心中大喜,这王府参将比一郡太守以后的升迁更大更快吧!
“静缘宫陈庆之听封。听闻你乃奇异之人,朕封你为白袍将军,竭力辅佐梁王!保我大齐千秋万代!”
“陈庆之谢陛下。”陈庆之想,这个职位是什么官?但也无所谓了。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毕竟自己还不属于这个时代。
“这西山书院乃郡城之小学,西山二字有日落西山之意。朕欲赐名尼山书院。尼者,孔丘仲尼也。立身先小学,修身后大学。小学合格者当送建康城中皇家学院。这皇家学院乃齐国之大学!其它州郡当可效仿,众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如此甚好,如此甚妙!如此一来天下人才,陛下也都看得见,也能量才而用了!”只见刘一手在边上拱手喜悦说道,众人听了也都拍手称好。
“孟婆郡战事已然明了,朕想再做一回月老。朕以君父之名,赐小月月和马文才即日完婚。为孟婆郡的大灾大难冲冲喜,并在城内宴席三天!两位新人可愿意?”
马文才闻言大喜,不住的与皇帝萧鸾磕头;这小月月闻言,喜上眉梢自然也是万分乐意。
“既然两位新人愿意,朕今日就在这孟婆郡马家喝过喜酒而后回宫!众位将士们,也都喝一杯喜酒为齐国之重生!”皇帝萧鸾说完,一阵豪迈的大笑。
皇帝萧鸾大笑之余见几位大将军心中似有不悦,微微一笑而后说道:“众位大将军,不要心急。回宫之后,自然也会下诏封赏于你们。大家好,自然朕也好!”
众位大将军闻言面带喜色。独独大将军王俭一面木然,像一只木鸡。
皇帝萧鸾憋了一眼王俭,而后说道:“大将军王俭,先把这孟婆郡的喜酒喝了先。朕来孟婆郡之时,这扶桑国的国书已到。回宫后,朕还要与你商议这扶桑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