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阁 > 历史军事 > 智枭 > 暗流涌动

暗流涌动(1 / 1)

西晋覆灭后,各大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华夏大地在经历了血腥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之后终于在拓跋一族所建立的北魏皇朝统治下得到了喘息,然而这片喘息却并不长久,在政治腐败和激烈的民族矛盾双重刺激下,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异族皇朝终于陷入了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之中。

公元528年当夕阳最后一道阳光洒进景仁宫,元诩缓缓地从宝座上站了起来,他的眼神空洞无力,踉跄地走出大殿宫门,尾随在身后的只有身后的几个贴身宦官。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显阳殿,他人生的终点也在这里,而下令毒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生母胡氏。

这位年仅三岁就登基的皇帝,尽管已经临朝十六年了,但是他从没有一天能够独断朝政,批改奏章。甚至在大臣面前他都只能表现的唯唯诺诺。他甚至不清楚这些看似在他面前恭敬有度的大臣之中哪些是他的心腹,哪些是太后布置在朝中的眼线。

排挤罢免他们或是将这些逆臣纷纷放逐至蛮荒之地?这在街边市井小民或是那些贵族家的纨绔子弟看来不过是几张谕令的事,毕竟他是大魏国的九五至尊,拓跋氏的第十位皇帝。但是但凡那些些许有政治眼光的权臣都已看清了当今朝局:他们的当今圣上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控朝局的是当今太后胡氏。对于这一点,皇帝比任何人都要更加清楚,因为在每次早朝时,皇帝总能从这些手握重权的大臣眼神中就能看出这些站立在台阶之下的大臣视线始终不在他的身上而是聚焦在他身旁的母后身上,对此他只能表现出无奈。令人吃惊地是这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的皇帝来说应该都是是一种奇耻大辱,但是似乎对于元诩来说,这一切好像都已变得十分正常,或许准确地来说这是十二年生活带给他的一种麻木,在这漫长的十二年中,他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母亲巨大的政治势力的阴影下。

在此请允许我先带各位大致了解一下北魏皇朝的历史,自拓跋珪建立北魏,至冯太后的汉化改革和孝武帝迁都洛阳之后为汉胡融合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埋下了重要的隐患(在后文中会为您详细讲述。)

尽管自拓跋氏入主中原已长达一百余年了,其中又经过了不断汉化的过程,但是一些残忍的鲜卑旧俗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事情要追溯至公元510年的那个夜晚,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欢快的的气氛中,因为多年没有新子嗣的皇帝元恪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北魏国主元诩。对此首先我们先要为皇帝陛下澄清一件事,多年未获子嗣倒不是因为我们的元恪同志患有什么生育疾病,而是在拓跋皇室旧例中有规定为防止妇人干政,立太子时必杀其母。

我们说凡是看到这条律令的,但凡只要心智正常的都不会央求皇帝陛下"轻举妄动“以获雨露了。不过这世界上总是有一些非凡女子,嫔妃胡充华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胡太后无疑就是了,当然在那个年代,胡充华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嫔妃,最多也只能说是皇帝众多嫔妃中的一位稍得宠幸的嫔妃。不过能在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的胡充华,其美貌当然不会是浪得虚名,即使达不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境界,但她脸如白玉,颜若朝华的外表,再配上一套华丽的长尾贵妃袍和其举手投足间高贵气质,亦是丝毫不逊色于历朝历代的那些绝色佳人了。

当然胡氏如果让我们赞叹的仅仅是她的外表,那也许就显得我们太过庸俗了,她的心灵品质也被当时世人所津津谈论。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堕胎方法层出不穷,连没事几个嫔妃坐在一起喝口茶的功夫都能莫名流产(详情请观看甄嬛传)的封建年代,即使嫔妃胡氏不幸有了身孕,也能想办法躲开这心知肚明的未来命运。然而,她没有像我们这些常人所想的那么做。她做出了令当时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宫中待产。

“这是我的孩子,即使我死也要让他安然出世!”

当然对于这个做法,后世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胡氏仗着皇帝对她的专宠,才有胆量如此所为。理由是在胡氏生育五年后,皇帝就专门为了她下令废除了“立太子必杀其母”这一野蛮的法令。

不过后世发生的事,前人都不会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世人的眼中胡充华俨然已成为了北魏皇朝的救命恩人,因为自从皇帝的长子早逝,时至今日,皇帝已许久再无龙嗣,如今刚刚生产的婴儿已经被证明是一位龙子,宫中的所有人终于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北魏皇朝终于后继有人了,他们明白这个婴儿也注定将成为日后的北魏龙主。不过胡充华本人并没有考虑这么多,此刻的她只知道她是北魏拓跋皇朝的女人,她知道她的责任就是为自己的夫家延续香火。她知道她是一个母亲,她的义务就是如何保全自己腹中的孩子,对她一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理所当然。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帝被感动了,即使是被称为“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皇族,但是他们终归是用血和肉组成的人而不是顽石。对于这样纯洁忠贞女子,任何男人都不会容许她成为这野蛮制度的牺牲品。

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在皇上元恪去世后,胡皇后的儿子元诩即位,她成为了北魏的皇太后,这位刚刚垂帘听政不久的皇太后立刻就展现了她的政治手腕她每日亲自临朝批阅朝臣奏章,对重大案件亲自决断,亲自考核地方官员,一时之间,朝纲肃整,百官膺伏,一时间朝野风气大改。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如果她日后循规蹈矩,平凡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也许会在若干年后如许多史书上所标记的某某皇后,几几年生,几几年死然后和历史上无数不知名的皇后一样淹没在历史长流之中,又或是她的光荣事迹被某位大家编入他撰写的作品之中供人敬仰,然后被后世冠以贤后的美名。

但我们说常人的人生况且也会跌宕起伏,更何况生活在比常人艰险百倍的深宫之中,这位掌握着至高权利的胡皇太后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那有限的史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嫔妃的变化:她开始逐渐变得追求奢靡,她开始在朝中不择手段得布置自己的政治势力,甚至与自己的妹夫元叉私通。她开始变得懈怠政务了,对于他人善意的进谏,她也变得不那么善谏如流了。尽管她经历了什么已成为历史谜团,但我们可以下想象一下一个女子整天在朝堂上与一群大男人一起共事,甚至有时不得不因为政治利益与他们周旋,作为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他终究是弱势,所以对于生活,她不得不妥协,在这样的生活下,她开始依靠男人,寻求慰藉,于是她大肆包养男宠。世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时常出现在百姓口中素有美名的年轻太后已经在纸醉金迷之中走向沉沦。

但生活就是这样,即使你承受者再如何重大的痛苦,但生活还是会无情地继续,胡太后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朝局的不断混乱和腐败,之前的中兴之景已经荡然无存了。如同许多史书或电视剧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一些奸邪之臣要闪亮登场了,元叉就是其中一位。这位靠与皇太后保持不正当关系而仕途稳步的北魏贵族(长得也不帅,也不知道皇后是啥眼光),能力可以说连差也算不上,人品那更是比他的能力更逊一筹。什么贪赃枉法,什么残害忠良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

而且他是一位现实劳模,因为他对“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名言理解好像颇为深刻,因此他对同样与皇后保持不正当关系的太尉元怿便十分不满,时刻妄想将皇太后的宠爱独据一身。

谁说小三就没有尊严了,做一个有尊严的小三这大概是元叉先生的人生目标了。呵呵,自己的名字再配上如此超乎常人的人生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元叉先生是要将搞笑进行到底了。

然而他的情敌元怿却与他形成了绝对反差,因为元怿不仅面貌秀美,而且喜怒哀乐形不于色且品学兼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富帅还要加个智大概才能完全概括。尽管元怿与胡太后间也有一层他难以启齿的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百姓和朝臣心中的威望。

他才干不俗,明于判断,对于权臣敢于当面直言,在朝廷内外也得罪了不少权臣。相反因此他也被当时的清廉之流和百姓视为北魏中兴的希望。

那一次,如同往日一样元怿又当面批评了我们的元叉同志诸多违法行为。在陈述完这些罪状并报请太后裁决之后,元怿昂起头走出了朝堂。但这一次元怿没有注意到的是他的背后一双无限仇恨的眼睛正死死紧盯着他的后背。靠着多年来贿赂群臣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已经让元叉拥有了一个不小的的政治资本,如今他正准备蠢蠢欲动。

今日的朝堂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往日的那些愤怒和嫉妒之火至此彻底被点燃了。

“今日之耻辱,他日叫你加倍相还!”元叉低下头暗暗发誓,坐在案前的胡太后没有听到他的话,但那阴暗冷血的面庞却令她不禁打了个寒掺。

暗流涌动,一场宫廷政变已经拉开了它的帷幕。

最新小说: 我的女友是诡异 霓裳铁衣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公主万福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三国美色 催昭嫁